俗话说,天下十个人,九个欠逍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许多人感到压力山大,特别是"内卷"现象的蔓延使得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现代人中愈发普遍。
这种情绪的累积,常常导致人们出现心情烦躁,容易生闷气,还会出现失眠、头痛眩晕、口干口苦、心烦意乱、食欲不振,以及胸胁部感到憋闷。
有时候,深呼吸或叹一口气会让人感到短暂的舒缓,这在中医来讲就是肝气郁结的表现。本文就为大家推荐一个针对此证的方子。
逍遥散
逍遥散,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二字可追溯到《庄子》里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见此方创立初衷就是希望人们潇洒快活、心情舒畅。
逍遥散的作用就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要用来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常见的表现为胁肋疼痛、头痛目眩、口干口苦、神疲食少、心烦失眠、食欲不佳等症状,是目前常用的疏肝理气方。
逍遥散的组成用量如下:柴胡30 g、当归30 g、白芍30 g、白术30 g、茯苓30 g、炙甘草15 g。使用方法是将这些药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6克,加入适量的清水。同时,取一块生姜切碎,再加入几片薄荷,一同煎煮。煎好后,去渣温服。目前市面上可购得中成药。
逍遥散被誉为调肝理气的经典方剂。当肝郁不得条达,自然不得逍遥,故用养血涵木、疏肝解郁的药物,使之重返逍遥,故称之为逍遥散。在中医理论中,肝脏负责疏泄,也就是调节和维持气血流通、情绪稳定以及毒素排泄等作用,以确保全身气机畅通无阻。
中医有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与情绪精神类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肝脏通过疏泄作用,维持气机的和谐,正常情况下,肝气顺畅,人则情绪稳定,心情开朗。
若肝疏泄功能失衡,则可能导致情绪障碍。不足时,人可能感到忧郁、焦虑;而过度时,则可能表现为易怒、胸胁胀痛、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因此逍遥散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柴胡,柴胡归肝经,其主要功效包括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提阳气,以及退
简单来讲,柴胡的作用就像是在梳理一团杂乱的线团,能够将紊乱的肝气调理顺畅,从而恢复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疏肝理气。
通过使用柴胡,可以有效缓解因肝郁引起的症状,如心烦、失眠、两侧胸胁不适等。而柴胡除了可以作为君药,又可以作为引经药,带领诸药到达肝经发挥作用。
肝脏除了疏泄功能外,还承担着藏血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失调不仅影响情绪和气机的流通,还会对血液产生显著影响。"肝郁"现象会导致并加剧"血虚"的状况。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能够推动血液流动,而血液则是气的载体,为气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
当肝气郁结时,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无法有效促进血液流向全身,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同时,血液无法正常载气,这又会反过来影响气的功能,进而形成气血两虚的局面。
所以逍遥散中,还用上了当归和白芍,正是为了养血补血活血。当归具有补血和活血的作用,能够滋养血液;而白芍则能柔肝缓急,有助于缓解肝郁引起的紧张和急躁,帮助恢复肝脏的藏血的功能。
其中,白芍在许多养肝方剂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药材。它首先能够柔肝和血,确保肝血充沛。此外,白芍味酸,酸味具有收敛的特性,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四散的淤血聚集并化解,防止气血的过度耗散,从而发挥养血的功效。
当归更以补血闻名,其性质温和,味道甘、辛,以干燥的根部作为药用部分。当归不仅能活血止痛,还能补血行血,以达到补而不滞,行而不破的补血效果。
接下来,逍遥散中还加入了白术、茯苓、炙甘草,也就是四君子汤的加减。四君子是健脾益气第一方,有人会不理解疏肝的逍遥散中为什么要加入健脾的药呢?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这意味着肝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所以在疏肝中要辅佐一些健脾的药。
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脾胃功能虚弱,气血生成不足,将无法满足肝脏疏泄的需要,进而加重肝郁。茯苓、白术等健脾药材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从而支持肝脏的疏泄作用。
而且,肝郁可能导致湿邪内生,湿邪会进一步困阻脾胃,影响其功能。茯苓具有利湿作用,白术能燥湿,两者共同帮助祛除湿邪,减轻脾胃的负担,有利于肝气的舒畅。
最后是逍遥散全方的点睛之笔——薄荷,薄荷的使用量不同,其作用也各异。大量使用时,主要发挥发汗解表的功效;而适量使用,则能起到透邪解郁的作用。
特别是与柴胡的搭配,更能增强其“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郁之热”的效果。
逍遥散的精妙不仅仅在于其药材的配伍,还在于其独特的剂型。宋代流行的煮散剂型,对于充分发挥逍遥散的药效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上就是逍遥散的配伍,既考虑了寒热、升降、补泻的平衡,又精准针对肝脾不和的病机,各药材相互协同,增强了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效果,其温和的药性十分适合长期服用。
逍遥散的应用灵活多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加减。若肝郁症状较重,可加入香附、郁金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力,或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止痛;血虚明显时,可加熟地黄、阿胶以加强补血,或益母草、当归以调经养血;脾虚较重者,可配以党参、黄芪健脾益气,或焦三仙开胃健脾。
对于情绪波动大、失眠多梦者,可加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助眠,或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湿热者,可加黄芩、栀子清热利湿,或茵陈、大黄利湿退黄;寒湿者,则可加干姜、肉桂温中散寒,或茯苓皮、泽泻利水消肿。若气郁化火,可加丹皮、栀子清热凉血,或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
交流&合作
1.进爱好者群 长按扫码添加编辑微信,备注“进群”与众多朋友交流中医药知识。无备注无法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