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由于各种原因,虚劳不可避免。熬夜、酗酒、胡吃海吃、醉以入房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伤害着我们的肾。
另外社会的压力,使得我们精神焦虑,身体僵硬紧张,晚上失眠,这些更在无形中毒害着我们的先天之本——肾。这类人常觉疲劳、腰膝酸软、行动无力、下腹部柔软松弛、尿频等表现。
可以服用张仲景的补肾第一方——八味肾气丸进行调节。
八味肾气丸
“八味肾气丸”首载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谓是补肾的祖方,即后代的补肾诸方,基本都是在“八味丸”基础上变化而来。比如滋阴的“六味地黄丸”,补阳的“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阳利尿的“金匮肾气丸”等。
《金匮要略》中说道: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腰为肾之外府,肾虚不能外应于府,故腰痛。寒性
可参考用量
生地黄24 g,淮山药12 g,盐山茱萸12 g,泽泻9 g,茯苓9 g,牡丹皮9 g,桂枝3 g,炮附子3 g。水煎服,日一剂。
补肾的重要性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实际补起来时却常常出错。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在进补之前,我们要先搞明白肾是怎么个虚法,到底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先不看肾字,阳气有温煦作用,那阳虚就有个很明显的症状,那就是怕冷,天气稍微降点温就受不了。
现在再把肾字加回来,肾司二便,肾阳虚衰,小便次数会变多,每次尿量少,夜尿多;肾主骨,肾虚无法滋养筋肉关节,故腰膝酸软,行动无力。阳虚卫外不固,所以会有自汗的表现。
肾阳虚无法助脾阳腐熟水谷,故在鸡打鸣的时候即阴气最盛,阳气始生之时,出现肚子痛拉肚子,又称为五更泄泻。男性则性功能下降,阳痿早泄,而女性则是不孕不育,宫寒痛经。
肾阴虚除了腰膝酸软症状外,其余症状基本都和肾阳虚是反着来的。因此肾阴虚的症状总结起来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黄,大便干,男性性欲旺盛,女性出现崩漏等。
肾气丸可以被称为仲景补肾第一方,就是因为它阴阳并补,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或者是肾阴阳两虚都驾驭得住,就算是转胞这种小便近乎达到癃闭的情况,用肾气丸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八味肾气丸”的三大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体现了《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可以理解成火太旺,以至于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即成邪火。而少火是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可以温煦脏腑的火。当脾胃等脏腑功能虚弱时,一般不宜大剂量进补,过猛反而补不进去,而变成人体多余的邪火,会出现舌红口干等“上火”现象。
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用少量温药补肾火,加上较多的滋阴药,借助酒的温性,更容易补得进去,可保证对人体机能所需的供给,使身体渐渐进入良性循环。
第二大特点是用大量的生地黄作为君药,而后世医家都喜欢用熟地黄。《神农本草经》提到,地黄能补精益髓。《本草经疏》中也称之为“补肾家之要药”,足以见其重要性。
相对熟地,生地的药性更善于游走,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其性有点凉,配上点酒会更好。而熟地黄虽也是补肝肾的要药,但其滋腻,不易被人吸收运化,容易阻遏气机。
第三大特点是“三补三泻”,生地入肾,尤补肾阴;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健脾气,固肾精。二者与生地配伍,为“三补”,合用共同将脾肾肝的阴津壮起来。
同时也要注意“三泻”,因为中医的观念里说“补能恋邪”,如果光吃补药,没有加入清除的药,在补到的同时也会使固留于肾的浊物排不出去,肾脏里面本来就有很多浊物,日久会变成肾结石之类的
方中最后加入了少量附子,能温肾助阳,桂枝能温阳通脉,桂枝走心,附子走肾,心肾这2个开关一打开,身体的阳气就源源不断出来了。在“三补”补充了津液,“三泻”排除了
全方“三补”与“三泻”相配伍,补中有泻,补而不滞。
八味肾气丸和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的区别
“八味肾气丸”开创了补肾的先河,至今无法超越。后世改动很多,在众多补肾阳的方子里,与其思路最接近的,就是“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在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了牛膝和车前子,两味都是下行药,主要用来引血水下行,把下焦多余的血水排出来。肾阳虚的人,容易腿脚浮肿,是因为肾阳不能汽化蒸腾,导致水湿停留下肢。这种情况下,用金匮肾气丸就很好。
桂附地黄丸是把原方的生地改成熟地,把桂枝改成了肉桂。生地偏凉,可通可补,熟地偏温,纯补无泻。调整后方子更温热了,把通补兼施变成纯补无泻,但吃了就更容易上火。
其次,桂枝发散全身阳气,而肉桂是一个引火归元的药。桂枝温通经脉,能燃起肾中的阳气,然后把这股能量发散到全身,以补全身之阳。改用肉桂,则是把全身的热能都收藏到肾水里。若有怕冷,腰冷膝盖冷,尿频尿多等这些肾阳虚基础症状,用桂附地黄丸就可以。
使用注意
形体壮实,脸色黯红而有油光,脉滑数者慎用。《黄煌经方》中说此类人服用金匮肾气丸后有可能会出现皮疹、恶心、腹痛等副作用。
其次,服用期间减少或禁止房事,这就很好理解,一边内补却一边往外排相当于没补,甚至排出的比补的更多,这一条对男性尤为重要,同时也不宜饮酒。
中医讲究“千人千方”,文章所述方剂配伍、用量仅供学习参考。若需用药,建议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尝试。
交流&合作
1.进爱好者群 长按扫码添加编辑微信,备注“进群”与众多朋友交流中医药知识。无备注无法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