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严一能:燃烧早已在黑暗中酝酿
文摘
2024-07-12 16:46
英国
严一能个展“灼热史”现场,索卡艺术,北京,2024.6.15-7.13,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地
质抽象——我们不妨用这个“未曾相识”的术语来指称严一能的绘画。他的画作以独特的肌理时刻提示着观者,其凝视的对象是物质。这物质不只具备目光拂掠而过的表面,还引诱目光深入进去,探入物质的纵深。画面保持着基础几何形的轮廓,但颜料漫溢、堆叠所拓展而出的厚度逾越了基底形状的绝对边界。作品由此获得了相对自然的、不规则的外观。颜料包裹着我们所能看到的全部块面,就连画框的侧边也成为展示面的延伸。作品好似一块刚刚从岩地上切割下来的标本。它们诉说着一种“地质”语言,这源于他独特的工作方法。创作中,他持续地实施着“加与减”的动作。增加的是颜料的厚度与纹理,随之消减的是具象的表征。加与减,一如阴阳。绘画的过程又如同击凿裸岩,更好似雕刻。力道留下刻痕,雕琢出正形与负形。在这复杂的动态内,颜料不断地生长变化。不同颜色在时间维度上制造出诸多的断层。
严一能个展“灼热史”现场,索卡艺术,北京,2024.6.15-7.13,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严一能绘画语言的独特之处即在于此,他使观者想要逐层扫描的欲望落空了。观看的视线难以断定一个局部在创作时所处的具体时空。局部里存在着局部,秩序里套着秩序,无序里藏着无序。越看越细,却越来越看不清。它们绝不是一类平面的图像,而是一系列自在自为的空间,触发着观者浮想骋思——万物于斗转星移间被淹埋,朽木历经千百年终凝固为化石。严一能的个展“灼热史”于近期在索卡艺术呈现,意图向观众铺陈出一幅不受任何文明辖制的地质景观。其展题的意涵并未指向言语编织的故事,而是隐喻地质学意义上的时间。这时间自世界形成之初便已开始。从冥古,至太古,再到元古,滚烫的大地渐渐冷却。在翻腾的熔岩和海洋的交汇之处,生命诞生。时间继续流转,生命的状态必然经历改变。那象征生机的火焰,常在近乎熄灭时复燃。毁灭与重生不断地上演,从地表至地幔镌刻下变迁的痕迹。
严一能个展“灼热史”现场,策展人王将(左)与艺术家严一能(右)
王将:
观看你的作品,火最先捕获了我的注意力。它来自荒蛮的自然,尚未被日常生活所驯服,呈现出一种神秘性。对你而言,这些火意味着什么?除了火的意象,画面上堆积着如岩层般的颜料。这一切是否指涉着自然中的某种奇异景观?
严一能:
在我看来,火的意涵很多,它绝不仅仅是火焰。当火苗被发现的时候,燃烧已经在黑暗中酝酿了很久,所以最初的火是种默默的边缘状态,如同地火在变成火山之前就一直存在。人类文明的变迁史里,黑暗也占据了大多数时空,火既是祥瑞,也是异端,天使和魔鬼都曾举着火把高唱着赞歌抑或战歌……从愚昧、受难到救赎,究竟还要走多远?火提示了这种思考……堆积的颜料宛如岩层,揭示着这些绘画所呈现的一切稳定状态都是暂时的。地球的居住者必须对地层的安全性保持警惕,因为岩浆的本性只会被遮蔽,而不会被改变。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影响地壳的形态,我的创作就如这种自然现象。
严一能个展“灼热史”现场,索卡艺术,北京,2024.6.15-7.13,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王:
我将你的作品指称为“地质抽象”,这个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画面给我的直观印象。你认为这个名字能够影射一些你的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吗?
严:
这种指称出人意料,让我审视自己的创作。绘画于我最真切的体验是在怀疑和确定之间反复,这个过程就像地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更替。火山的冷却是暂时的,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必须存在,地质结构才会获得平衡。我常说,一座休眠中的火山,是对地质稳定性的考验。这样的修辞可以被用于解释我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同时它也展示了我自己在创作上的态度和方法。
严一能,《19.12-23》,2023,布面油画,183x155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王:
创作中,你持续地实施着“加与减”的动作。颜料不断地被其他颜料叠加、覆盖,同时,你又用锋利的工具如同击凿裸岩般地破坏颜料表面。在不同动力作用下,画面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细节。这无疑是独特的手段,而最终的画面,是否在你创作前已经作为一种明确的“目的”来被这些手段所推导?
严:
你的问题逻辑没错。但我想说,实施“加与减”的动作在很多时候看上去都是无效的,只有当画面显示出丰富细节后,这个动作才被看成是“独特的手段”。所以,一张画的“目的”在创作前也是不必要存在的,因为目的地总是会走丢。后来我怀疑,这一点上是不是所有画家都一样,只有当脑海中出现了最终的画面时,必要的手段才会跟随并且明确起来。破坏涂层使颜料加速氧化,慢慢变老,像人的皮肤在开始一点点松绑肌肉与骨骼,他衰弱了,愚钝了,瓦解了……在这样一个绘画过程中,伤害就是治愈,每张画的过程都不是完美的,问题和答案很难在一个轮回里完美呈现,所以才需要一遍遍的周而复始。
严一能,《23.2-24》,2024,布面油画, 183x182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严一能,《22.8-24》,2024,木板油画,182x182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王:
你在矩形或圆形上作画,让颜料漫溢出基底的边界,同时又切削掉基底的某些部分,从而制造了一个不规则的平面。你这么做的意图是什么?
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是谁说的?中国自古对宇宙的认知是天圆地方,直到今天社会和媒体还总在强调价值观标准,有些画还没开始,就已经配上了华丽、精美的外框。每个平台、作者的心里似乎都有根红线,所有人都知道边缘在哪里,知道越线会付出代价,艺术难道不该怀疑这些吗?有些作品就是残缺的,它们不够方,也不够圆,配不上那些豪华的装饰,这对于大多数作品的包装流水线和商业运作模式来说,显然不够高效,看起来像是拒绝被标准化,如同有些不服从管理的人看上去也像是反社会的。这里我其实没有刻意去反对什么,也不想为不规则的个体辩护。我的绘画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油画颜料因为过厚而干的很慢。今天如果有人想买一张刚画完的画,我会说对不起你得等上一两年,但多数人都等不了。
严一能,《22.3-24》,2024,布面油画,212x142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王:
如果说你的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物质性”,那么我所感受到的物质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颜料的厚度和质地,另一方面,它们时常仿若岩石、朽木。前者是对绘画物质属性的彰显,而后者则是用人造物模拟自然。看你的画,我的感受总是在这两方面切换。你自己如何定义你画中的物质性?
严:
油画颜料作为一种表达的物质性和作为模仿的物质性,在我心里的触感是完全不同的。颜料经过氧化后,干瘪衰老褪色,被调和使用或被挥霍浪费,这个结果是否好过它呆在一个蓄势待发的锡管中,永远被保护起来?一个人的出生,被抛到这个世界,如同一管颜料被挤到调色盘上,无论有用还是无用都会走向一个确定的终点,作为物质的肉身是无法避免这个结果的,但作为精神的载体却可以通过调和碰撞来改变时空的确定性,超越这个结果。画家对物质性的看重,和诗人对语言的坚守和挑剔是一回事,绘画从一开始就是原始的、粗粝的,一个精神的庇护所不一定是香火旺盛的寺院或精美绝伦的宫殿,也可以是一片废墟。那些宗教里的救世主也从来都不是光滑的,他们拖着残破之躯,伤痕累累,仿若岩石、朽木。
严一能,《22.12-24》,2024,布面油画,205x158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严一能,《22.11-24》,2024,布面油画, 203x159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王:
你的工作室里堆叠着一些未完成的作品,在我看来其中不少的画已经很完满。我很好奇你宣告一件作品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严:
也许因为你是专业的观众,而我对自己作品的了解很多时候都过于信任当下的感觉。观众是从外部视角去期待一个画面结果,而深陷在过程里面的作者却从内心体验的角度去看待结果,这其中当然会有错位,奔跑的速度太快就停不下来,很容易错过视觉上的恰到好处。我认为绘画的完成度虽然很重要,但画家并不完全是为标准服务的,一张画的停笔是自我对话的休止符,有时候是一个句号,有时仅仅是因为疲惫困倦。和人一样,一张画的后半生在用覆盖和遗忘的方式去做减法,画了很久也没画完的一张画,如同一个错过了大部分时光的老人,他在路边坐下来想一想,然后继续上路。
严一能,《19-24》,2024,布面油画,228x188cm,图片由艺术家和索卡艺术惠允
王:
这些画面显露着某种悲怆气息,让我联想到贝多芬的奏鸣曲。他的悲怆超越着显示,摆脱了尘世的困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你也多次跟我提及“悲怆”,我想听你谈谈你如何理解悲怆,为什么用艺术来呈现悲怆?
严:
“悲怆”在古典音乐里谈论较多,也会让人想到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我最初听到“悲怆感”这个词是在光乐那里,他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也喜欢,他说:“死亡是完成,而不是生命的中断。”的确,音乐和小说都很注重完成式,从来没有中断过,但现实生活里,中断却常常发生,工作室的突然拆迁,亲人的突然离世……人对每件事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期待,这才有了艺术。绘画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是很注重边界和分寸感的,所以当你提起关于作品完成节点和不规则边缘的疑问时,我在想这的确是值得认真回答的问题。一张画再没有意义,它也有着关于虚无和美丑这一类命题的思考。
只要觉得这种提问还有存在的空间,那就说明你还活着,还没有坠入虚无,人才会思考一张画有没有意义。人的心灵里有一部分总处于空缺的状态,需要用终极追问和意义去填补。对完美结局的向往会导致生活中对时间消逝的敏感,对事情突然中断的难过,所以极致的美也是悲伤的,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悲怆感”。
关于作者:
王将是一位活跃于北京和上海的艺评人,他的研究与写作涉及“中国新绘画”所呈现的诸多可能性。
文|王将
联系Artnet中国:xinxi@artnet.com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kwMjYyNw==&mid=2247595772&idx=2&sn=43e1fa5daec7ef6ed32305913b1229d9
artnet资讯
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artnet资讯,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提供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足不出户,便能将当下艺术讯息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
去杭州,“荡一圈”野生而年轻的当代艺术社群
李易纹:在绘画里折叠时间
一份光州双年展收藏指南:哪六位艺术家值得留意?
一个年轻策展人的自白:从机会主义者成为长期主义者
从“大数据”看亚洲艺术市场:谁是亚洲最强者?
这位大地艺术先驱是怎样炼成的?
解码台湾艺术市场:可以靠原住民与新媒体“弯道超车”吗?
每到午夜,时代广场就飘起一朵朵中式祥云
陈栋帆的“怒火”:绘画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沉思和激情”专栏|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必须懂得沉默
“艺术特种兵”特辑:一片叫好声中, 巴黎做对了什么?
对话巴黎巴塞尔总监:如何做一个进入新时代的艺博会?
大皇宫的“温室效应”:巴黎市场惹人爱?
七问艺术家丨刘健:尼采给了我激进探索的意志
越来越受到美术馆欢迎,盐田千春有什么“魔力”?
一个佛山古墟,是否为艺术家提供了新选项?
巴黎竞争下的弗里兹伦敦:销售必然缓慢,但新人依然辈出
一位华裔画廊主的自述:不能责怪年轻的中国市场
揭密历史:黄金为何让克里姆特痴迷一生?
李一凡:当人类与非人类开始合作
艺术探星③丨六位正在快速崛起的亚洲画家
被忽视30年的华裔艺术家李玉冰是谁?
“下沉”还是“破局”?苏富比香港的“新零售”思路是否奏效
“不要当作投资”:小白如何从零开始艺术收藏?
不止于复制和记录,摄影的“真正灵魂”是什么?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下):转变赛道的ta们
澳门,下一个亚洲艺术之都?
当时间在画布上流动:西格丽德·桑德斯卓姆绘画的两个“正面”
徐渠:被伤害的……与不动的信物
七问画廊主丨“撑下去”:在纽约支持亚裔艺术家的困境与破圈
黄宇兴:“当代”与“传统”DNA双螺旋式的相互纠缠
拍卖行在市场低谷的秘诀?与人的关系比拍品更重要
PSA青策计划十年调查(上):留在“策展赛道”的ta们
中国艺术品拍卖额骤降49%!究竟怎么回事?
市场“史无前例的糟糕”,参与者们如何应对?(下)
不信则无:资本流动情境内的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正处于巨变中,如何驾驭变革的浪潮?(上)
丽贝卡·霍恩离世,她的哪三件作品影响了今天的艺术?
重磅!MoMA馆长即将离任,未来谁将接棒?
杨鉴谈“蒲英玮:新世纪百科”的灼热之旅
一位画廊主口述:不被淹没的画廊,与高学历艺术家
拉里·皮特曼:当一位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艺术家
我从哪里来:一出主体的戏剧
《Artnet艺术市场情报》最新版出炉:动荡之时,如何逐浪前行?
首尔艺术周观察手记:国际性是否已成功对接本土口味?
高强度首尔艺术周将启:快速通关秘籍别错过!
七问艺术家丨夏禹:“我画画,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网络梗图出发,她如何隐喻当代的“酒神精神”?
ART021 HONG KONG观察:试验与启动
艺术探星 ②丨六位“画布之外”的亚洲艺术家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