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时遇到很多应届生在AZ、HR等公司实习,感觉世界非常美好云云,近期偶然发现,基本上最后都不能留用。
我就不禁想起10年前后金融还在起飞的时候,那会儿大家毕业挤破脑袋都想去券商和基金,就是被当条狗使唤都在所不惜,要是有付费留用那直接上去了,这一比较,药企还是太温柔了啊。
医疗行业实习生有什么作用?行业前景好的时候,无论在大小公司,实习生、管培生=廉价的好洗脑的打杂。
当然对于建制完整的大公司来说,名校出来的实习生、管培生就是带上了荣誉紧箍咒的小宝宝,可以像父母一样用你,但是又不用像父母一样养你,但是会让你有雏鸟情结,非常的NICE。
这时候各个公司都在倾向做一些雇主品牌,所以为啥有唐骏那样的人还有一溜看似出身不太好的外企高管,确实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行情不好的时候,组织的门槛都会收窄,尤其是掌握分配和有实际利益流动的组织。这也是为什么晚明各种结社,晚清明国各种帮派横行的原因之一。
背后实际上就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在制定各自的门槛,应对更小范围的,更广泛扩大的竞争态势——装逼点说就是Total War,人与人之间的全面战争。
回归到医疗行业,很多销售就算干了很多年,状态依然和实习生差不多,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明白:能力或者资源到底是怎么变现的?
这个问题我称之为检验职场成熟度的金标准之一。
很多人哪怕说做到打工皇帝,或者一个月月入6W,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凭运气赚来的钱,最后都会因实力吐回出去,这又是多么疼的领悟。
一切的社会活动的根源都是价值交换。实习生的能力要能解决组织目前、当下、现阶段最迫切的问题,才有可能留下来,而且还要具备随着现状不断调整自己能力展示(注意是调整展示)和学习的能力。
对于一线大区来说,雇主品牌是他考虑的吗?对于一个董事长来说,一个小医院的关系是他最需要迫切的吗?没有你,组织真的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对哪些人会有影响,影响很大吗,大到非得设一个岗位吗?
立足于自己的能力和公司的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早点放弃幻想,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一关最难的不是说找一份工作,而是被“四大现象学”误区给套路进去了。
光是交换还不足够持续稳定地获取利益,必须是安全而持续的价值交换才行,多少人觉得自己做出点成绩之后就不汇报不请示了,又有多少人知道,人家对你的笑脸、名誉、人脉来自于除了你本身以外的所有东西。
持续组合这些资源、把自己当一个玩家、又能持续出结果,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就是这件事情决定了,你到底是老实习生,还是真正的所谓的职场人。
以前的试用期就是一个摆设,现在的试用期已经变成了门阀士族下的遴选,一批又一批的老实习生止步于门外,痛骂管理制度的不公平,管理的不人性,愤怒过后,拎起一瓶小酒继续叹往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