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 重视优势战略金属配置机会,顺应AI及军工需求迭代催生材料升级机遇。国内在优势战略金属资源掌握绝对主导权,战略地位显著提升。AI 和军工需求持续快速迭代,驱动材料迎来升级发展机遇,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
◾ 稀土磁材:国内开采配额增速放缓,缅甸战乱供应扰动频繁,中长期需求持续增长,稀土价格底部企稳反弹。国内供给端指标增长速度放缓,缅甸战乱影响供应释放受阻,中长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电机等快速发展,风电需求边际改善,需求端整体稳步增长,镨钕氧化物供需有望重新回到紧平衡。
◾ 钨:矿端紧缺难改善,钨价长期向好。钨矿资源枯竭严重,高品位黑钨矿资源逐步减少,我国占全球钨矿产量超8成(2023),对钨矿开采实行严格总量控制,后期钨矿供应难提升。硬质合金需求有望稳步复苏,光伏钨丝有望持续放量,地缘冲突或拉动钨军工需求,整体钨需求预计实现稳步增长,钨价有望长期向好。
◾ 锑:战略地位凸显,供需缺口或将持续。我国作为全球锑品主产区,占全球锑矿产量约50%(2023),锑矿战略地位凸显。受制于新矿山投产少、旧矿山产量下滑、环保政策趋严,锑精矿供给难产生大的增量。需求领域光伏玻璃市场跟随光伏装机快速增长,综合来看,锑供需缺口或将持续,锑价有望持续上行。
◾ 锗: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拉动锗需求快速增长。我国锗产量全球占比基本保持在7成左右(2021),为全球最大锗供应国,占据供应主导权。受益于商业航天需求快速增长,锗在太阳能领域需求有望持续提升。
◾ 锡:供给扰动不断,深度受益AI 应用拓宽。全球主要锡矿山均面临品位下滑压力,同时缅甸发布禁矿政策,印尼因出口许可证推迟影响精锡出口量,锡供给扰动不断;需求侧,电子行业持续复苏,AI赋能有望加速电子修复,光伏用锡需求持续提升,锡供需有望维持缺口,锡价中枢有望持续上行。
◾ 电子新材料:AI技术持续迭代,材料迎升级机遇。AI性能持续演进带来算力和功耗的持续提升,这也驱动了材料侧通过不断的升级去满足高功率、大电流、小型化和强散热等更高的要求。电容、电感持续升级保障了AI电源电路的稳定,散热材料持续升级解决了高功耗导致的热能挑战。目前电子行业呈现显著复苏趋势,AI应用不断拓宽有望加速行业回暖进程,电子新材料有望迎量价齐升机遇。
◾ 钽:电子&高温合金需求迭代,钽需求有望快速增长。钽下游应用结构电子领域占比超一半,AI技术迭代有望增益钽电容、半导体钽靶材需求增长,同时钽优异的室温成形性能以及高温力学性能满足高温合金以及军工特定应用场景材料需求,钽需求有望深度受益快速增长。
◾ 铌:超导&航天领域快速发展,铌高端应用有望加速增长。低温超导商业化进程不断推进,MRI、MCZ、核聚变、粒子加速器等应用领域持续拉动超导材料需求,铌作为超导线材主要原材料,未来需求增长空间非常可期。同时铌及其合金凭借低密度、高熔点、高塑性、抗腐蚀性能好等特性,在航天火箭发动机上得到实际应用,未来也有望持续受益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钛材:航空航天快速发展,今朝“钛”不一样。珠海航展彰显国内优异航空工业能力,军机持续升级打开钛材需求空间,同时民航以C919为代表的国产机型订单量持续提升,交付量蓄势待发,钛材需求未来增量可期。
◾ 投资建议:我们推荐国内优势战略资源板块以及受益AI和军工技术迭代的新材料板块。相关标的:金力永磁、中钨高新、厦门钨业、华锡有色、锡业股份、博迁新材、铂科新材、东方钽业、宝钛股份、西部超导。
◾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风险、需求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等。
报告正文
1、把握“地利”,重视战略金属配置机会
整体来看,国内在工业金属和能源金属的矿端进口依赖度较高,在部分战略小金属矿端占据一定优势。矿端,国内在钨、钼、稀土、锑、锗、镓、钒等金属供应占据优势地位,进口依赖度均低于30%,在铜、铝、锌、锡、镍、锂、钴、锰、钽、铌、锆等金属供应进口依赖度均高于50%。冶炼端,国内在镍、铌、的进口依赖度高于50%,其他金属冶炼品的进口依赖度均低于30%。
从美国各类金属进口结构来看,美国对国内依赖度较高品种主要有稀土、锑、锗、镓、钨等。国内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据绝对优势,冶炼占比超90%,占美国进口比例约75%;在钨资源供给占据绝对优势,冶炼占比超80%,占美国进口比例约27%;在镓资源供给占据绝对优势,冶炼占比约98%,占美国进口比例约21%(金属产品口径);在锗资源供给占据领先优势,冶炼占比约70%,占美国进口比例约54%(金属产品口径);在锑资源供给占据领先优势,冶炼占比约70%,占美国进口比例约63%。
从储量看,2023年全球稀土储量约1.1亿吨,中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为4400万吨,占比39%。越南稀土储量为2200万吨、占比为19.5%,排名第二;巴西稀土储量为2100万吨、占比为18.6%,排名第三;俄罗斯稀土储量为1100万吨,占比为8.9%,排名第四,前四大稀土储量国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5.9%,资源的分布非常集中。
从产量看,2023年全球稀土产量约35万吨,中国稀土产量世界第一,为24万吨,占比69%。美国稀土产量为4.3万吨、占比为12%,排名第二。缅甸稀土产量为3.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17%),占比为11%,排名第三。澳大利亚稀土产量为1.8万吨、占比为5%,排名第四。前四大稀土产量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产量的分布也十分集中。
海外供给:缅甸进口恢复冲击国内,其他在产矿山无增量计划,新建矿山短期内难以投产。除中国之外,2023年海外最大的三个稀土供应国家分别是美国(12%)、缅甸(11%)、澳大利亚(5%)。由于冶炼分离的产能绝大多数都在国内,因此从矿端来看我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稀土矿进行分离冶炼,除了澳大利亚的矿是出口到马来西亚进行分离之外,美国和缅甸大多数的矿都需要出口到我国进行后续的处理。自2012年起,美国部分海外大型矿山陆续投产复产,同时缅甸高品位中重稀土矿也在逐渐放量。由于我国稀土矿存在总量指标限制,增长一直较为缓慢,甚至还可能出现指标减少的情况。因此海外的进口稀土矿一直是作为稀土矿供应的一大补充来源。
美国:MP公司未来的发展计划以新建分离冶炼产能和下有磁材产能为主,我们预计稀土精矿产能在每年4万吨左右维持稳定,目前产能利用已接近极限。Mountain Pass稀土矿山是世界品位最高的矿山之一,稀土含量超过7%,有70余年的开采历史,上世纪60-90年代一度成为世界稀土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稀土行业不断发展,美国稀土行业不断萎缩,MP矿山也于2002年停产。2017年盛和资源通过资源和技术介入重启了该矿山的生产工作,因此2019年开始其产量重新爬升,目前产量已达到其4万吨的产能极限。由于美国分离厂建成投产,部分稀土矿产品自用生产成稀土氧化物进行出售,因此2024年美国稀土矿进口同比有所减少。
稀土永磁材料是金属系和铁氧体系之后开发成功的第三代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自6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按其开发应用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代:第一代为钐钴永磁(SmCo5)系材料;第二代是钐钴永磁(Sm2Co17)系磁体;第三代稀土永磁则为80年代初期开发成功的钕铁硼系磁性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很快在许多领域取代了钐钴永磁磁体,并快速实现工业化生产,其中烧结钕铁硼又称为高性能钕铁硼,其内禀矫顽力和最大磁能之和大于60,性能更加优异;第四代为稀土铁氮和稀土铁碳。
钨是一种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钨金属因为其硬度大,熔沸点高,能耐高温,耐侵蚀等特点,通常被加工成硬质合金工具,钨特钢等,下游应用于交通运输、采掘、工业制造、军工等领域,是加工国之重器的关键工具,素有“工业牙齿”之称,更是“高端制造业的脊梁”。钨资源在地壳中的含量较少(只占地壳重的0.001%左右),因为钨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将钨视为战略性资源,它的开采受到国家的严格管控。
我国的钨资源丰富,钨储量及矿山钨产量世界第一,2023年占比分别为52%和82%。2023年全球钨资源储量约555万吨,中国钨资源储量为290万吨,占比最大为52%;全球矿山钨产量约9.8万吨,中国矿山钨产量为7.9万吨,占比最大为82%,且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贡献世界最大的钨矿产量。我国黑钨矿品位相对较高,在0.4%左右,但经过100多年的商业开采,黑钨矿资源逐年减少,未来资源将以白钨矿为主,目前在采的白钨矿品位在0.2%左右。
国家对钨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近年钨矿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稳中有升,但是增量较小。钨矿开采总量指标由2016年的9.13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1.4万吨,CAGR为2.81%。我国钨矿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2024年江西省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4.0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5%,居第一位,其次为湖南省(3万吨,26%),河南省(1.41万吨,12%)。国家对钨矿开采实行严格总量控制,战略资源地位凸显。
在开采指标的限制下,供应端难有大的增量。安泰科数据显示, 2023年,钨精矿的产量约为6.7万吨,同比下滑1.5%,2024年前10个月,钨精矿产量约6.14万吨,同比下降1.9%。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23年钨精矿的开工率整体低于2022年,2024年2-8月钨精矿开工率也都低于2023年,2024年11月钨精矿开工率50.31%,同比下滑2.04pct。
钨矿开采难度高,成本端缓慢上行。近年来钨精矿的开采品位越来越低,开采条件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以及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钨精矿成本的上升。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钨精矿生产成本基本处于9.6-10.7万元/吨范围, 2024年,钨精矿生产成本小幅增长,从9.8万元/吨增长到13万元/吨,钨精矿成本支撑能力较强。
2023年钨精矿进口量小幅下滑。钨精矿是最主要进口钨产品,钨精矿进口来自朝鲜、俄罗斯、玻利维亚、缅甸、蒙古、越南、卢旺达和西班牙等国家。我国每年会进口少量钨精矿,2023年进口量为5803.37吨,同比减少1.65%,主要进口国比例分别是朝鲜(53.49%)、俄罗斯(14.06%)、玻利维亚(7.18%)等。2024年1-9月,国内钨精矿进口量约4068吨,同比增长94.92%。
钨的初级消费领域,2023年下游总消费量同比增长1.39%至6.42万吨,其中,硬质合金行业的钨消费量最大约为3.60万吨,同比下滑2.00%,占比56%。钨下游消费领域还包括钨材、钨特钢以及钨化工,2023年钨材、钨特钢以及钨化工消费量或将分别为1.50万吨、1.05万吨、2658吨,同比变化15.03%、-3.00%、-0.82%。
钨精矿的供应受指标控制难有大的增量,随着制造业复苏,对于精矿的需求将提升,钨精矿供应预计将偏紧。2023年钨精矿供应略微过剩60吨,预计2024年-2025年供需依旧偏紧,缺口分别为-362吨、-2702吨。
在硬质合金的下游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大(45%)的是切削工具合金,其次是耐磨工具合金(27%),矿用工具合金(25%)。
中国硬质合金行业产量呈增长态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逐步推进国产化替代进程。国内硬质合金行业产量从2017年的3.38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5.3万吨,CAGR为7.79%。虽然2023年我国出口的硬质合金产品单价均价为11.23万美元/吨,较进口单价41.67万美元/吨差距较大,但是自2017年开始,我国出口产品单价均价就在逐步提升,不断缩小国内外差距。2024年在国家自主可控的政策鼓励下,产品创新将更上一个台阶,将更多的输出高端的硬质合金产品,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硬质合金刀具具备较大的国产化替代的空间。预计 2022年-2025年,中国硬质合金刀具消费市场规模将由255亿元增长至292亿元,CAGR为4.58%。2015年-2022年我国刀具进口依赖度从37.18%降至27.16%,2022年我国进口刀具规模为126亿元,国产替代空间仍然较大;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国内高端应用领域企业对国产刀具的尝试意愿加强。
国内具有领先的硬质合金刀具生产企业,引领行业创新升级及国产替代进程。切削工具生产行业上市公司中,中钨高新2023年营收最高约为30.57亿元,毛利率约为33.58%,虽然厦门钨业营收低于中钨高新,但是毛利率较高。行业中领先的企业还有欧科亿、华锐精密,2023年切削刀具部分营收分别为5.79亿元、7.2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0.42%、49.65%。在细分的数控刀片领域中,2023年中钨高新的数控刀片产量约1.4亿片,约占国内总产量的20%,领先于同行业的厦门钨业、欧科亿、华锐精密等公司。
1.3.3 需求之新兴领域:钨丝正成为下一代切割母线
1.3.4 需求之军工领域:乱局下,钨需求不可小觑
1.4 锑:战略地位凸显,供需缺口或将持续
1.4.1 供给端:多因素影响导致产量持续收缩
1.4.2 需求端:阻燃剂需求稳定,光伏玻璃澄清剂快速增长
锑下游需求以阻燃剂为主,占比达5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锑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锑需求国。从国内锑市场的消费结构来看,锑最为广泛的应用仍是阻燃剂,2021年阻燃剂需求占比达55%,铅酸蓄电池占比15%,聚酯催化占比15%,玻璃陶瓷占比10%。锑的主要终端消费行业在阻燃行业、光伏行业和蓄电池行业,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近些年需求增长迅速,拉动锑需求快速增长。
1.4.3 供需缺口或将持续,锑价有望高位运行
1.5 锗: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拉动锗需求快速增长
2、AI技术持续迭代,拉动材料升级机遇
2.1AI技术快速迭代,助力周期持续上行
2.1.1AI技术迭代催化材料升级机遇
AI产业持续演进的过程,伴随着软件侧、硬件侧、材料侧等持续的迭代升级。软件侧,AI历经了基于设定规则的专家系统的阶段,以数据驱动和统计学习方法为核心不断优化参数的机器学习阶段,依托于大数据、高算力和创新算法的深度学习阶段以及超大规模参数、零样本/少样本学习的大语言模型阶段;硬件侧,伴随摩尔定律的持续演进,半导体芯片制程持续微缩到5nm以下,封装工艺也从平面走向3D立体封装和系统级封装;材料侧,制程工艺持续微缩驱动了芯片铜互连层、应变硅技术、高k金属栅极的应用。
AI大模型算力需求持续提升,推动处理器、存储等配套硬件不断升级。处理器对应的是计算能力,算力提升是 AI成功应用到终端的核心,头部芯片厂商如英特尔、AMD、Apple 和高通等公司都积极开发专用处理器将专用的AI加速块(NPU)集成到CPU中,计算能力的提升直接对应到功率的提升,进而带来功耗的显著提升。存储对应的是数据容纳能力,算力提升同时带来的就是数据流大增的挑战,AI服务器拉动高带宽内存(HBM)需求快速增长,端侧AI对于大容量DRAM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电路设计为了匹配AI应用电路高功率、大电流的特点,也对于被动元件提出了升级需求。处理器计算能力大幅提升以及存储数据流的显著增长也给电路设计带来新的挑战,比如能源损耗、信号完整性、电源稳定性、外围器件的可靠性等,为了保证电路设计的稳定高效,被动元件作为电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升级迭代才能满足需求,比如超薄型(小尺寸)、高容化、高频化、耐高温、高可靠性等。目前芯片发展呈现制程越来越小的趋势,芯片的核心电压也越来越小,核心电压下降对于芯片的供电电源稳定性要求会变高,以往电源波动能够接受10%以内的范围,但如今只能接受5%甚至更小的波动,于是对于芯片外围的电容总容量要求就提高了。对于AI加速卡来说,加速卡的PCB板上有更高容量的电容,在尺寸受到限制的加速卡PCB板上,就意味着需要提高单颗电容的容量密度,以及提供更小型化大容量的电容产品。同时由于AI服务器CPU主频持续提高,电感作为给芯片供电和稳定电流的关键元件,也需要往适应高频化、高功率、耐大电流、小体积的方向升级。
算力提升导致的高功率也催生了散热材料的升级需求。AI芯片在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时,需要极高的功率,这导致其单位面积内的功率密度大大高于传统处理器。更高的功率密度意味着更多的热量集中在更小的区域内,散热难度增加。尤其是用于深度学习、推理和训练模型的AI芯片(如GPU和TPU),其功耗和发热量比普通CPU高得多,以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为例,功耗高达1000W,需要高效的散热方案来支持。
AI应用目前正从算力侧并逐步拓展向端侧应用,从AI服务器拓展到AI PC、AI 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应用场景,未来前景可期。
AI服务器受益于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出货量有望持续攀升,带动MLCC需求量价双升。AI服务器作为算力基础,是AI生态布局不可缺少的硬件资本开支。据TrendForce数据预测,2023年AI服务器(包含搭载GPU、FPGA、ASIC等)出货量近120万台,同比增长38.4%,占整体服务器出货量近9%,预计到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将接近240万台,占整体服务器出货量约15%,2022--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2%。同时,服务器对MLCC的需求呈现出量增、质升、种多的特点。量增是高性能计算设备的需求带来对MLCC的需求大幅增加,比如AI服务器的MLCC用量比通用服务器增加80%以上,平均每台搭载量高达三、四千颗,以GB200系统主板为例,MLCC总用量不仅较通用服务器增加一倍,高容值用量占60%,耐高温用量高达85%,系统主板MLCC总价也增加一倍;质升是AI服务器对MLCC的耐压值、频率特性等要求更高,以满足高频信号传输和恶劣工作环境的需求;种多是服务器尤其AI应用场景的拓展,对MLCC的种类也提出了高容量、低阻抗、耐高温等更高和更多的要求。
得益于AI助手和端侧处理等增强功能的推动,AI手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据Canalys数据预测,2024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将达到16%,出货量接近2亿台,到2028年AI手机渗透率将有望增长到54%,出货量约达到7亿台,2023-2028年预计AI手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60%。AI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还会同步带动专用处理器,如ASIC、GPU以及存储、被动元件等其他零部件的优化升级以及出货量增长,尤其对于被动元件而言,功能的多样化还会带来MLCC等被动元件单机用量的提升,被动元件市场有望深度受益。苹果目前在AI手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4Q2苹果市场份额约51%。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16系列,也是针对AI应用升级了A18和A18 Pro芯片组,还配备了8GB RAM,专为Apple Intelligence(苹果的AI功能)而打造,为未来Apple Intelligence的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得益于高生产力、个性化和能效特点,AI PC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同时AI PC单机MLCC用量也呈现大幅增长。据Canalys数据预测,2024 全球AI PC 出货量将达到 4800 万台,占个人PC 总出货量的 18%,预计到2025年,AI PC出货量将超过1亿台,占PC总出货量的40%,到 2028 年AI PC出货量将达到2.05亿台,渗透率达到约70%,2024 -2028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40%。AI PC同时带MLCC实现量价双升,一方面高容值MLCC占比大幅提升,参考今年在Computex展会大放异彩的WoA笔电,尽管采用低能耗见长的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ARM)设计架构,整体MLCC用量仍高达1,160~1,200颗,与Intel高端商务机种用量接近,ARM架构下的MLCC容值规格也有所提高,其中1u以上MLCC用量占总用量近八成,另一方面从单机MLCC用量相较普通PC而言也大增约八成,MLCC市场有望深度受益AI PC持续增量。
2.1.2 电子行业周期上行明确
2.2 锡:供给扰动不断,深度受益AI 应用拓宽
2.2.2 资源持续减量,供给扰动不断
2.2.2 AI助力电子复苏,需求持续向好
2.2.3 库存持续去化,供需维持紧平衡
2024年,国内外锡库存整体均呈现去化趋势。海外锡库存2024年1-4月呈现持续去库趋势,后续4-11月基本维持在4000-5000吨区间震荡,国内锡库存2024年1-5月份呈现累库趋势,最高超1.9万吨,6-11月份呈现持续去库趋势。截至2024年11月底,LME锡库存从年初的7700吨下降到约4800吨,国内锡社会库存从年初的9775吨下降到约8177吨。
缅甸、印尼变化加剧锡供给扰动,AI+新能源助力需求稳步增长,精锡供需缺口凸显,锡价中枢有望上行。供给侧,全球主要锡矿山均面临品位下滑压力,同时缅甸发布禁矿政策后仍未复产,印尼因出口许可证推迟影响精锡出口量,锡供给呈现紧缺局面;需求侧,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电子行业需求开始逐步复苏,叠加AI赋能有望加速修复,同时光伏用锡需求快速提升,锡需求侧有望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综合来看,锡供需迎来缺口,锡价中枢有望上行。
2.3 AI技术持续迭代,电子新材料迎升级机遇
2.3.1MLCC迭代驱动MLCC镍粉升级机遇
2.3.2 芯片电感迭代驱动金属合金粉体升级机遇
2.3.3 散热需求提升驱动导热材料升级机遇
3、 航空航天需求迭代,材料迎升级机遇
3.1 珠海航展展示大国重器,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3.3 铌:超导&航天领域快速发展,铌高端应用有望加速增长
全球铌矿供给高度集中于巴西。2023年,全球铌矿产量约8.3万吨,整体铌矿产量呈现增长趋势。全球铌矿供给高度集中,主要来源于巴西,2023年巴西铌矿供给占全球比重约90%。铌下游应用主要是特钢领域,同时高温合金、超导等领域应用需求也在持续快速增长。
3.4 钛:航空航天快速发展,今朝“钛”不一样
3.4.1 钛产业链难点在于中游加工制造
3.4.2 钛材供应集中度较高,多家企业积极扩张产能
钛材供应集中度高,不同种类中钛板材占比最大。据2021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排名前三的钛材企业分别是宝钛股份、新疆湘润、湖南湘投金天,2021年三家总占比达到了年总产量的47%。据2023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总计生产钛加工材15.91万吨,连续8年实现增长;在各类钛加工材种类中,钛板材和钛棒材产量占比最高,均为3.7万吨,合计达到钛加工材总产量的47%,带材产量占比28%,管材产量占比10%,锻件产量占比5%,丝材产量占比6%。
高端领域钛加工材应用显著增长,部分产品技术水平仍存在不足。2023年我国钛加工材用量最大的领域为化工,化工领域用钛量为7.4万吨,同比增长1.3%;其次为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领域用钛量为2.9万吨,同比减少约10.4%;在3C 领域用量呈现快速增长,全年用量增长接近1万吨;在海洋工程、医药、船舶领域则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用量分别下降了 32.8%、31.6%、22.9%;其他行业用量与 2022 年基本持平。国家提倡科技创新、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以及在国防军工、“三航”领域中对钛的大量使用成为推动我国中高端钛加工材发展的最大驱动力。随着国防军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钛加工材需求的增长,国内几家大型钛加工材企业全方位发力,向大而强的方向发展;部分中小型企业通过几年时间的技术沉淀,在某一项细分领域中取得快速进步,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实现小而精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在超薄钛带、超厚钛板材、大壁厚管材、大尺寸型材、锻件、航空紧固件等产品的加工水平尚不过关,产品品质与国外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相关产品仍然没有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等关键行业的长远发展。
3.4.3 大飞机商业首飞,航空航天钛材需求放量在即
4、 投资建议
4.2重点公司
4.2.1金力永磁:传统磁材产能持续扩张,期待人形机器人磁组件项目放量
厦门钨业形成了钨钼、稀土和新能源材料三大业务平台。公司拥有“钨钼+稀土+正极材料”三大业务,是目前全球领先的钨冶炼产品加工企业,和世界级大型钨粉生产基地,拥有完整钨产业链,是国内高端硬质合金行业标杆企业;也是福建省稀土整合主体,国内四大稀土集团之一,具有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下游磁材业务发力明显;公司同时也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在钴酸锂、三元及磷酸铁锂深耕多年,在高压正极材料领域行业领先。
钨钼板块:向深加工业务发力,老树发新芽。公司钨钼板块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大湖塘钨矿注入预期,定增的油麻坡钨钼矿项目完全达产后,公司钨自给率将大幅提升。公司持续发力下游深加工业务,定增项目投产后,公司数控刀片总规划产能将达到9000万片,整刀将超过1200万件。钨钼板块毛利率有望提升。另外钨钼新兴应用领域也获得突破,光伏切割用钨丝产品正处于大规模放量阶段,定增的1000亿米产能投产后,公司钨丝产能将达到1845亿米。
正极材料板块:定位高压,全球领先。正极材料业务主要是由子公司厦钨新能为主体开展,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上游原材料布局、扩充产能,占据行业优势地位。三元材料产能正快速扩展,磷酸铁锂加速布局。
稀土板块:重点发力下游深加工。公司大力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公司现有磁材毛坯产能1.2万吨,在建产能5000吨有序推进中,届时磁材产能将提升至1.7万吨。此外公司探索稀土的高端应用,未来稀土光电晶体,稀土靶材或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投资建议:公司三个板块业务均有扩产在建项目,成长势头良好。定增加码钨钼板块产能,钨丝+刀具提升下游深加工产品竞争力,钨矿项目增强上游原料自给率,公司钨钼板块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我们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63/21.60/24.67亿元,对应12月18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17/15/13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波动影响需求和价格的风险;原材料风险;产业重点项目不达预期的风险。
5、风险提示
1)海外地缘政治风险。俄乌冲突加剧以及南美政策均影响供应,同时地缘冲突风险也影响市场避险情绪,影响未来金属需求。
2)需求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全球经济有下行风险,需求或弱于预期。
3)新品研发不及预期。新产品技术路线可能提出更多要求,增加研发难度,导致新品研发进程或不及预期。
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