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解释:太一之中,何来万有?

文化   2024-07-17 12:16   德国  



清言一則
或問:「一者自一,何由出異?

曰:「一不攝異,則是異非一,一異猶相異故也。故知一不自一,必即異以為一,然則何由之問不答自解矣。」

【AI释读】

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一”与“多”、“同”与“异”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主要源自于《庄子》以及后来的玄学思想,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如郭象、王弼等人的理论。这里提到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反映了中国哲学中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当有人提出疑问:“一者自一,何由出异?” 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统一、整体)与“异”(差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是如何能够包含或者产生“异”的。回答中,“一不摄异,则是异非一”这一句表明,如果“一”不能包容“异”,那么它就不能真正称为“一”,因为“一”与“异”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一异犹相异故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即“一”与“异”如果不融合,它们之间就会保持各自的特性,无法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故知一不自一,必即异以为一”这句话点明了关键,即“一”并非仅仅依靠其自身就能够实现,它必须通过与“异”的结合,或者说通过包容“异”才能成为真正的“一”。因此,“一”和“异”是相即相依的,没有绝对的“一”离开“异”而独立存在,也没有绝对的“异”离开“一”而独立存在。

最终,“然则何由之问不答自解矣”意味着,一旦理解了“一”与“异”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原本的问题——差异如何从“一”中产生——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一”本身就是包含了“异”的,所以差异并不是从“一”之外突然出现的,而是“一”内在固有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对于整体与部分、统一与差异之间动态平衡的理解,强调了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其中“一”与“异”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的。【以上文字由通义千问自动生成,供参考】

修道语录汇编 |《虚舟泛海录》
《無言言》自序
《無言言》辛丑卷
忘川散人七年诗词选集
自飞冰海放高鸣:忘川散人冰岛记游诗
眞平常處始眞奇:《六經無字齋詩話》選錄
春風吹上道人船:忘川散人辛丑年詩文
松陰掃石集:忘川散人庚子道詩刪存
心心自自然然:忘川散人詩偈
修道语录汇编 |《虚舟泛海录》
世界读书日 | 饮之太和:私藏文哲书单
绝品美人,花魂月骨。
清言七则 │ 道人何事,山川为友。
今日立夏,送您一只夏日黄金小鸡~
读书作诗何为?
何妨不读书?
我不读书。
离却声色,那得解脱?
且听清明时节雨。
书案清风,花丛淡月。
春天的第一种花,是烟花啊。

小编作品《老子疏义》已于当当、京东自营绝版,欢迎通过小编本人的【微店】与【孔网书摊】购买支持作者,长按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

在此感谢诸君的支持~

重玄之域
至理虽复无言,非言无以诠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