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在公元3世纪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文献里,贞操被视为人与神的连接桥梁,是灵魂对自身的训练。
而随着禁欲主义的盛行、修道院管理体系的实施以及灵魂践行真理体系的发展,到了公元4世纪,贞操逐渐变成了一种带有规范性的生活方式,它成为了一种与自身的关系,且拥有了特定的程序、技术与工具,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技艺,即贞操艺术。
禁欲历来属于哲学关注的焦点,它被认为是在践行一种哲学生活;基督教试图将自己的贞操观念跟哲学上的禁欲理念区分开来,但同时又借用了哲学领域的两个主题,即批判婚姻与颂扬独身。
批判婚姻是因为婚姻会带来烦恼、女人被认为天性善妒、婚姻消耗金钱、相比妻子提供的照顾与后代,朋友带来的价值更高;而颂扬独身则是因为独身可以使人聚焦并思索自身,并最终获得和平与宁静。
基督教着重强调宁静对修道的重要性,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认为宁静可让人对抗魔鬼,可让人摆脱人事纷扰,并在与魔鬼的战斗中因神恩而获胜。从颂扬独身,到获得宁静,再到对抗魔鬼,贞操由此变成了一种个人的积极体验。
公元4世纪将这种贞操视为一种艺术,认为它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理由有三:其一,并非人人都能坚守贞操,只有强大之人才能保持;其二,上帝原本可以直接命令人类服从,但人却出于对上帝的爱与誓言而自愿选择坚守贞操;其三,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人要保持贞操,是人自愿选择坚守贞操。
由此,贞操变成了一种与婚姻截然不同的存在,它源于个人选择,指向个人与人类的救赎。而在公元4世纪,则是通过区分人类伊始在天堂的生活状态与堕落前后的男女关系来定义贞操,背后涉及创世时的天堂纯真和性别差异。
《创世纪》中描述了上帝仿照自己模样创造了人类,但上帝独一无二,岂可有两幅面孔。犹太哲学家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约公元前15年-公元50年)对此的解答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就如同上帝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具有凡人特征,会表现出各自的性别差异。
基督教的圣经诠释学正是建立在这种解答之上,它将贞操视为一种神话,进而使得人类与上帝相似,最终超越被创造之时的差异,重新变成一个神圣的统一体。
按照《创世纪》的说法,人类尚未堕落之前,生活在天堂里的男女并不涉足婚姻,那时的女人只是男人的助手或伙伴,而非结婚对象;换言之,天堂没有婚姻,那里没有性关系,天使人数是经由一种上帝恩赐的、不同于性交的特殊方式来增加。
这里涉及两种繁殖方式,一种为人类伊始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天堂繁殖模式,另一种为人类堕落之后基于性交的动物繁殖模式。坚守贞操则可恢复到最初与神接近的原始状态,贞操在此使得人类脱离尘世,逃离死亡与时间的约束,最终进入不朽生命(即永生之中)。
但是人类堕落了,上帝也预判了这种堕落。如果堕落之人还似最初活在天堂那般没有性生活,则人类很快就会灭亡,人类要得以延续就需要性;随着道成肉身和救赎时刻的到来,性又会消失,到时,人类又将重新步入生命之初的纯真天堂时代,这个世界也将在那时宣告结束。
总而言之,在公元4世纪的古罗马,贞操被视为一种借助人为努力才得以保持的品质,它需要人保持耐心,它要求有人指引,它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个人技艺。
题外话
又想弃读。
像我这种俗人,只想活在世俗的小情小爱里。神啊鬼啊,请走开,不要影响我做人。
生而为人,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便如此,我也愿意在这让人纠结的尘世里跌跌撞撞头破血流。
让人类似神的神,或者让人变成神的人,不知那神是何神,那人又是何人。
所幸我安于做人,诸神不亲,百鬼不近,一切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