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大的地方,也能叫公园?

文化   文化   2024-07-20 11:30   北京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家附近有一个小公园。说是公园,其实就是一小片空地,横走一百步,竖走也是一百步。四围种树,南边和西边是樱树,北边几棵杉柏,东边靠着人家的屋墙,墙根有两株夹竹桃。春天时两面樱花盛开如云,在空地中一望无遗,简单直率的漂亮景色。然而赏樱名所多得是,不远处就是哲学之道,也无人特地来一个小公园看花。何况除此之外,也确实没什么可观。


春天樱花季,是小公园一年中的鼎盛时期


公园北边倒也安置了一些游乐设施。靠东设一铁架,其下并排挂两个秋千。旁边是滑梯,先前是水泥的,这两年换成铁质,红漆栏杆,在墨绿的针叶树背景里很是显眼。西侧树底下有若干彩塑的骆驼、绵羊,是给孩子骑坐的玩具。最显眼的一个给儿童掘沙土玩耍的沙坑,四面有沿,涂着天蓝色防水漆,像是废弃的水池。后来查资料,果然说从前是儿童玩水所用,水极浅,幼童也能安全涉入,因此叫作“徒涉池”。相似的沙坑,在不少小公园都见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水池维护困难,改做沙坑更加便宜。


至于其他,无非就是若干长椅、条凳。东边夹竹桃当间竖起一根杆子,顶一圆钟;南边入口旁有一公共卫生间。镶嵌公园名牌的水泥矮墩风蚀剥落,看着年月不浅。查京都市政府的“都市计划”,记载它始建于1955年。


总而言之,小公园就是如此简洁质朴,与我印象中的“公园”实在大不一样。


搬来京都之前,北京的家附近有座公园刚刚完工。那几年要修建环城绿化隔离带,拆掉老旧的城中村棚户区,修了好几座大园子。据报纸上说,这些公园不仅会成为环绕城市的绿色屏障,还能满足居民文体休闲之需,更解决了人口大量无序聚集乱象。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就如同是时间被快进,目睹一片森林在马路对面拔地而起,俨然有蓟门烟树之态。林间有几千米彩色跑道,以及儿童乐园、文化广场、流水喷泉。目之所及,都是悠闲从容的本地市民,对未来乐观自信的外地户口白领家庭,以及满脸写满自律的中产跑步者。唯一的不好,就是公园围墙环绕,出入略觉不便。但这似乎也正是公园所应有的样子,如此费心营造的景观,自然应该严加管理。因有如此种种对公园的印象,在看到小公园之前,也对它有些不合实际的期待。搬家之后许多事情,完全忘记期待落空,随着本地人叫它小公园。直到过后有一阵岳母来住,听我们说小公园,当即表示不解,说那么一点点大的地方,什么景色也没有,怎么能叫公园呢?顶多算小操场。


按照相关标准,街区小公园面积在0.25公顷以内,非常迷你


其时已经留意到,京都街区中散布着许多小公园,布局大抵相似,一片砂土空地,几棵树,几样简单的儿童游乐设施。于游玩赏景,确实乏善可陈。与其说是园,不如说是街区中一片公共的空地,人人都可利用。我家附近那小公园,每天清晨四五点,总有一位老人练习太极拳。到上午,便大半归遛狗的近邻,人和狗都在此社交,人互相鞠躬,狗互相碰鼻子摇尾巴。等到下午学生放学,便作了运动场,练习棒球的最多,排球和足球也常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在一起玩乐,女孩们总是把秋千荡得奇高,而毫不畏惧。夜里常有人绕圈跑步,树阴里的长椅总能看到年轻情侣低语言笑,一直到深夜。时不时会有一些社区活动在此召开,教老人做保健体操,或是免费量血压、看牙齿。甚至,有一回夜里我们还看到了附近消防局的消防演练。至于周末,大家都默契地让位给儿童,令他们在此任意游戏。于是等夜里小孩们各自回家之后,地面上一定会留着树枝作的画,还有游戏中画下的格子。我猜它大概与我国所玩的跳房子游戏差不多,只是不知道如何跳法。这有点像考古学家发现古代的笔画痕迹,费力揣测它可能的含义。


小公园四周总有出租车司机来休息,吃午饭或小睡片刻,什么都方便,又不需花费。出租车在路边紧靠公园的栏杆头尾相接,春天便落一车顶花瓣。曾在樱花盛开的午后,见过一位司机师傅在车旁的树下铺一块塑料垫,悠然躺倒闲憩。我怀疑这样的宝地在他们行业中是共享的信息,因为好几次打车回家,司机师傅不熟悉地址而面露疑难,提这个小公园便能令其恍然大悟。


暮色中的小公园


公园这个词,说起来也是日本人首先从西语翻译而来。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城市公园是英国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于1847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在此之前,园都是私人所有,自伯肯海德始为公共投资建设,亦为普遍公众所享有。


而日本人则将“日本最古老公园”的历史推得更远。19世纪初,白河藩主松平定信造园于南湖,不设围栏,其中有茶亭称“共乐亭”, 取“士民共乐”之意,是为日本“公共所享之园”的思想萌芽。


到1873年,也即明治6年,日本颁布太政官令:“东京、京都、新潟三府,自古人口集聚,有风景名胜及名人旧迹,古来众人游观。今既土地为国家所有所管,应有永为万人偕乐之地的“公园”,宜于府县所在选择合适土地,描画图形,提交与大藏省。”


这段文字被视为“公园”一词的来源,而“万人偕乐之地”也足以阐明公园的宗旨。在这个新词诞生的背后,是流行于欧美诸国的公园理念传入日本。近代城市聚集大量劳动人口,在紧张工作之余需要消解疲劳、排遣压力的场所,公园游玩给紧张工作的民众带来松弛,有助于维护大众的身心健康。如此,便可适应近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获得更高效率。公园于是不仅仅是一种景观,也是西方先进诸国所建立的近代化标准的一部分。


根据这一番太政官令,东京的上野公园,京都的圆山公园等,都被指定为日本最早的公园。1933年,日本又颁布了公园计划标准,从国家层面推动公园建造,要求地区之内3%的土地应被建为公园。


所有的公园都建成上野、圆山这样的风景名胜,自然绝无可能。按照规模和用途特色,当时的日本政府将公园划分为大公园和小公园,大公园之下有普通公园、运动公园、自然公园三类,小公园则有近邻公园和儿童公园。大公园自然承担起向大众提供名胜游乐的职责,于我国一般印象中的公园相似。而小公园则小而简单,为市民提供就近的活动空间。


东京代代木公园。这种“大公园”似乎才符合人们心中对“公园”的印象


等到二战期间,为防空袭,日本许多城市又规划了一类特别的公园,即为“防空绿地”,环绕城市周围,用于被轰炸时疏散人口,在城市大火蔓延时,又可作为防火隔离带。


等到战后,日本继续推进国家主导的公园设施建设,于1956年制定《都市公园法》,一面要求公园数量和面积与欧美诸国相当,一面要求在儿童公园中必须设置滑梯、秋千、沙坑,以供儿童娱乐,这三样后来被民间戏称为“公园三神器”。 1960年代初,日本都市公园仅有3500处,现在则超过10万处。换言之,今天日本城市街头常见的小公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建设,因此多半也都有所谓“三神器”。


由近及远是沙坑、秋千和滑梯,人称“公园三神器”


《都市公园法》在上世纪末已经废止,然而遗产犹存。在京都,作为日本最早公园的圆山公园依然是名胜,樱花季人山人海,夜晚灯如白昼。鸭川上游沿岸有运动公园,草坪广阔、设置了各种球场。而最多的还是各种近邻公园、街区公园。京都市的市政统计资料中可见,这些小公园在市区有900处之多,面积大多在几百平米。其中最小的是西京区岚山朝月町的朝月公园,面积仅80平方米,街角两条长凳,中间一个沙坑,也算一座公园,端端正正挂着牌子,可能是因为实在太小,连“三神器”都没有凑齐。


总的来说,小公园就是这么平淡无聊,跟“园林”的园全无关系,大概叫做“公地”更合适一些。我国城市主流的居住形态是带围墙的小区,小区中多少有些公共绿化和场地,但日本城市多是密集的私有建筑,公共空间除了道路,恐怕就是这些分散在街区中小公园了。


忽然想起来,语言学校快要结业时,有一天讨论课的题目就是小公园。大意是说,现在很多小公园的禁止事项在增多,譬如禁止球类游戏,禁止烧烤、饮酒、大声喧哗,禁止自行车摩托车入内,禁止宠物等等。倘若不如此严格管理,周围居民易为喧哗所苦。倘若禁止过多,又让公园无人利用。两者相权,当如何是好?


讨论课并不成功,一帮语言生疏的语校生还没有能力编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话语。在此之前,我也未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讨论身边一片毫不起眼的公共空间应该被如何管理,如何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日本街区小公园的管理方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当地的自治团体,如何管理,都赖于周围居民的意见。所谓公,不仅是为公众所享有,也是公共治理。

吴从周专栏

吴从周

前记者、编辑,杂学爱好者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题《日本街角一片空地,也能叫公园?》,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一览扶桑立场。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摄,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

官方公众号

本微信号中原创作品已开启快捷转载,欢迎转发。


一览扶桑
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中国的推广公号,基金从1989年开始,运营了医生培训、媒体人访日以及中日学者交流等项目,在日中两国均获得了重要的影响力。本公号致力于展现项目成果,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