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张向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4-06
页数: 392
定价: 108.00
ISBN: 9787100233903
作者简介
张向东,甘肃通渭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曾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献学视野中的微观现代文学史”(202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子课题“新名词、外来语、汉语欧化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201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末的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2013)等。著有《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2010)、《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2017)、《中国现代西部文学地理》(2018)、《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2022)等。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尤其是词汇的现代化和语法的现代化,是文学现代化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和因素。本书通过对清末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使用“新名词”和“外来语”的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梳理和数据分析,从分析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是依托语言(词汇)的现代化来展开的,“新名词”和“外来语”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推进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一方面表现了现代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新的语言形式。
本书作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成果之一,为语言学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都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序言
沈国威
(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
向东教授通过朋友发来电邮,希望我能为他的新著写几句话。我对向东教授和他的研究都不熟悉,哪里敢当仁不让。但同时又为书名《新名词、外来语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所深深吸引,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言文一致和词汇的相关性问题。胡适1916年底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在他的文学革命八事中,前五条是形式上的革命,剩下的三条才是精神上的革命。可见对于新时代的文学,一开始就蕴含着语言形式上的难题。最初,除了“不用典”以外,胡适并没有具体地谈到词汇的问题,直到一年以后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才提出了:为了实现国语的文学(即白话文的文学),不妨随时随地“采用文言里两音以上的字”。傅斯年、周作人等也都提出了在词汇上需要撷古补今的建议。胡适以后,言文一致成了新文学标配的语言形式,而词汇与言文一致,乃至文学的国语关系究竟如何?我近期联系词汇在语言现代性获得过程中的作用,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东教授的新著《新名词、外来语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正是试图从新词语和新文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审视现代中国文学成立的过程。这样的著作怎能不让人心动!我答应向东教授,拜读之后会不揣冒昧地写一些心得。
书稿马上寄过来了,一读之下,受教良多。第一章“清末民初‘新名词’的流行与争议”,仔细爬梳了社会上对新名词的否定性反应。这也是我感兴趣的部分,曾经在《申报》《东方杂志》等上面做过一些收集工作。而向东教授把搜寻的对象扩展到文学性的刊物,时间也延长至现代汉语初具规模的1930年代,提供了更多的例证,尤其是对新名词入诗多有论述,为我们展示了新名词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向东教授主要讨论了新名词·外来词引发的文学本身的变化;五四作家所受到的新名词等的影响;革命词语和感觉词语在展示都市现代性上的作用。第5章则聚焦土改、合作社等农村题材的小说,从词语特征上进行了分析。由政论到小说再到诗歌,由城市到农村,这些都表明新词语已经渗透到语言社会的方方面面。孔子说“辞达而已”,意思是只要能把想说的表达出来就好,但又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前者是最低的要求,后者是为之努力的目标。文采决定了转播的广度,胡适的文学的国语看重的也是这一点。陈独秀说过白话文的普及要有文学家们的支持(“国之闻人多以国语著书立说”);普通话定义中的“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等都说明对于文学作品中新的语言形式极为重要,这也是向东教授新著的亮点。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对一些作家或文学作品在新名词使用上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全的了解。当然人是“贪得无厌”的,包括我在内的读者还希望作者告诉他们,除了名词以外,动词、形容词是否也存在着更新的问题。动词、形容词不象名词那样必然地和新概念发生联系,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的动词、形容词更替现象?事件的背后有哪些原理在起作用?《英华大辞典》(1908)对“文学”的定义是:“从某种特殊意义上说,纯碎的哲学和科技性的文章不是文学,无论是纪实还是虚构,以精神为素材,以想象力为形式的文章,才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以精神为素材,以想象力为形式是文学的两大本质,其实现与词语的使用是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知道了某些作家新名词的使用情况,这与他们的文学语言的特点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茅盾之为茅盾,郁达夫之为郁达夫在新名词上是否有因人而异的个性?再比如,中日近代文学史上都有“新感觉派”,这一派作家在形容词使用上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饶有兴味的问题。总之,事关文学的语言是什么这一大命题。
王力先生说现代汉语的根本性特征是欧化语法加上复音词,复音词可以朗朗上口,向东教授也在书中多次强调新名词造成了一种新的节奏。复音词的另一个作用是精密描写,应对日益复杂的概念更新。但是,大量的新名词的涌现会不会成为当时读者的阅读障碍,有没有误解?《辞源》(1915)编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成为古今之津梁,解决新学和旧学的隔绝状态。柴萼在他的《新名词》(1926)里说樊增祥把“过渡时代”解释为“由此岸达彼岸方及中流之时也。全国之人方半济于风涛之中,半立于崩沙之上,而欲学彼岸之人之坦行捷步”,这种调侃一方面“亦足解颐”,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词义的普及还在“过渡”中。当然,与政论性的文章相比,文学类作品中的误解也许不很严重,那么可以忽略不计吗,有没有其他“亦足解颐”的段子?
向东教授的新著读后使人掩卷深思,书中蕴含着继续深入探索的无限可能性,不论是语言研究者,还是文学研究者,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新问题。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道路已经指明,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令人期待不已。
目录
绪论
一、语言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化
二、何谓“新名词”“外来语”
三、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新名词的流行与争议
一、新名词的创造与引进
二、新名词的流行与引发的争议
第二章 新名词、外来语与清末民初的文学新变
一、新名词与清末诗文
二、政治新名词与清末的“革命文学”
三、新名词与“小说界革命”和“曲界革命”
第三章 “五四”作家对新名词、外来语的使用与新文学的初步现代化
一、新文学作家早期作品中的新名词和外来语
二、五四新文学中的新名词和外来语
第四章 革命新名词与革命文学
一、革命新名词与革命诗歌
二、革命新名词与革命小说
第五章 感觉新名词与都市现代性
一、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
二、穆时英的情色都市
第六章 从“土改”到“入社”:新名词、外来语与农村小说的现代化
一、新名词与新政策
二、从“新名词”“外来语”的高频词看农村革命的变化
三、新词的构成比例和类型变化
四、方言词也是新名词
结语
一、新名词、外来语的时代性与文学现代化的阶段性
二、革命新名词、马克思主义术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化、革命化
三、多音节新名词、外来语与现代文学的形式
四、外来语、混合词与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后记
我二十多年前读硕士期间,由于受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和俄国形式主义关于语言形式问题论述的影响,开始对文学语言问题产生了“兴趣”,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过一篇课程论文《“语言转向”与后新诗潮的语言策略》。200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也以文学语言为题。再到2006年的博学位士论文《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2013年的国家社科项目《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和眼下这部书稿,基本都是围绕现代文学语言的研究。从表面看,这好像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的研究路线。但其实在当时,全是茫然的乱撞,就像“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所谓学术“兴趣”,不过是寻找一块稍有“新意”的论述场域,而不至于让人一看论文题目,即觉似曾相识而生厌。当时根本不曾想到日后就要顺着这条路走下来。但今天回望过去,确实觉得有点宿命的意味。后来所走的这段学术之路,因缘还真是蕴含在那个起点。
正是因为有这一系列的研究,后来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在筹办现代文学语言问题的学术会议时,曾给我邮寄了过一份会议邀请函。但荒诞的是,过了整整一年后,我才见到了这份被搁置在办公室里的邀请函。但这却让我知道我和高玉兄都已在关注彼此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早已作了我博士论文的参考书)。所以,当高玉兄在2016年申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语言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16ZDA190)时,我便加入了该课题团队,并承担了其中的子课题“新名词、外来语、汉语欧化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所以,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高玉兄,他在这一领域给予我的启发和提携,使我受益良多。
北京语言大学席云舒教授是研究胡适的学界新秀,我因请教关于胡适的问题而与他相识。他不仅给我分享了胡适的研究资料与信息,还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
日本关西大学的沈国威教授,是我仰慕已久的前辈学人。我十多年前因研究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而拜读由他主编的《遐迩贯珍》《六合丛谈》,其中的“解题”和“词汇索引”之细致深入,让人佩服。他的这项工作,真是泽被后学,功德无量。我后来一直留意于他新出的论著,《新尔雅》《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等一一排在我的书架上。国威教授数十年来深耕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他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厥功至伟。正是有这样一些机缘,在拙著即将付印之际,我很想听听他对拙著的批评意见。国威教授慨然应允,牺牲了自己好几个月的宝贵时间为拙著赐序,真是让我既感且愧!他对拙著提出的批评意见,不仅使我个人受教良多,也对学界同人今后的研究多有启发。
我因学术研究而结识以上诸位热心肠的学界同人,我们虽然交往不多有的甚至素未谋面,但他们“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和无私,让我倍感温暖。学术传承的不仅是思想和知识体系,更是这个共同体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风范。
本课题的顺利完成,首先得益于国家社科基金的经费支持。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原工作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部分同学,曾参与了基本材料的整理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经费的资助。我对上述机构和人员给予的资助与支持,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办以来,深度参与、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而且也出版了如《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诸多经典的语言工具书。所以,拙著能在商务出版,既是本人的荣幸,也切合了商务一以贯之的出版主题。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的龚琬洁总编、王屏女士为本书的出版、编校,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我要向二位致以最最诚挚的谢意!
在本课题的研究和出版过程中,还有许多同事和友人,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和宝贵的支持,在此无法一一列名,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正是因为她们的分担和付出,才使我得以专心从事于该课题的研究。
肆虐了三年的“新冠”疫情,现在渐趋消失。回首三年来耳闻目见的各种艰辛,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在后疫情的第一个春天,我为拙著写下这篇后记,也算是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个人生命史上一个小小的纪念!
张向东
2023年4月2日于兰州·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