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锌电』山东大学徐立强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李洪飞副研究员Angew:给这个电池加点CO2,就能自充电!

文摘   2024-07-08 08:12   英国  

研究背景


水系可充电电池(ARBs)因其经济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大规模固定能源存储和可穿戴电子设备方面,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到目前为止,ARBs在阳离子作为电荷补偿载体和主导电极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阴离子也在电化学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著影响着储能器件的电化学性能。阴离子参与的转换型电化学行为无需克服高氧化还原屏障,不仅适用于低浓度电解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化学自充电。

化学自充电的水系锌基电池具有构造简单,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并具有在多样化实用化场景中充当独立、可靠的自充电动力设备的潜力。目前人们报道的自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主要基于由氧气或空气驱动的钒基和有机正极材料,存在毒性高、导电性差以及自充电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其作为自充电能源设备的发展应用。因此,利用阴离子化学来调节金属/金属氧化物态之间的自发氧化障碍,并提高其还原(放电)的电化学可逆性,有望构建出环保且经济高效的自充电储能系统。


研究内容


基于此,山东大学的徐立强教授团队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李洪飞副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生活中CO2可以促进金属氧化速率的启发下,提出一种阴离子化学(以碳酸根阴离子为例)调控策略,通过重构Bi基金属电极的氧化还原路径,降低了Bi(0)—Bi(Ⅲ)的反应活化能,提升了碱性Zn||Bi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同时激活了其自充电潜能。

该成果以题为 “Anionic Chemistry Modulation Enables Environmental Self-Charging Aqueous Zinc Batteries: The Case of Carbonate Ions” 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

第一作者:渠广猛,王璐,赵永正

通讯作者:徐立强教授,李洪飞副研究员

通讯单位: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亮点


研究了碳酸根离子在铋电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化学行为,证实了碳酸根离子能够重构反应路径并降低铋电极氧化的能垒;

阴离子作为电荷补偿载体参与的转换反应具有较低的能垒,这赋予铋基电极优异的反应动力学,显著提高了碱性Zn||Bi全电池的能量效率(从75.6%提升至90.5%)和倍率性能(从53.0 mAh g-1提升至160.6 mAh g-1在5 A g-1条件下);

使用含碳酸根离子电解液的Zn||Bi电池表现出可环境自充电性能,在短时间内(1小时)能够恢复其完全恒电流充电容量的80%以上,累计自充电容量达到5 Ah g-1

通过阴离子调控的水系自充电策略可以推广应用于基于海水基Cl⁻离子电池。


研究内容


1. 碳酸根阴离子存在时碱性Zn||Bi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2. 碳酸根阴离子重构Bi电极电化学氧化还原路径机理研究
 
3. Zn||Bi全电池自充电性能及其阴离子调控自充电策略普适性探究
  

研究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铋基电极的阴离子化学调制的新方法,并开发出一种具有化学自充电能力的先进锌基电池。该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将外源阴离子(如碳酸根离子)引入电解质中,以改变铋电极的反应路径,从而增强铋金属相关转化的电化学动力学。利用碳酸根离子作为可逆Bi/BCO氧化还原对中的电荷载体,组装的Zn/Bi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无需外部电源的化学自充电特性。设计的半开放式自充电电池,可在一小时以内达到电化学充电容量的80%,并可累积充电至5 Ah g-1。该自充电设计还可以推广至海水基能量存储系统中的Cl-阴离子,设计出一种具有脱盐和自充电双重功能的Cl-电池。本研究提出并证实了阴离子化学调控在提高能量存储装置性能和实用性方面的重要性,这为开发下一代自充电电源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


文献信息

Guangmeng Qu [a], [#], Lu Wang [a], [#], Yongzheng Zhao [a], [#], Dedong Wang [a], Xixi Zhang [b], Bin Wang[a], Fengbo Wang [a], Zhongxin Jing [a], Xijin Xu [b], Liqiang Xu [a], [*], Hongfei Li [c], [*] Anionic Chemistry Modulation Enables Environmental Self-Charging Aqueous Zinc Batteries: The Case of Carbonate Ions.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09774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9774


团队介绍


徐立强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RSC Fellow)、《Nano-Micro Letters》和《Green Energy and Resources》期刊编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高性能碱金属二次电池、锂硫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新颖制备方法探索、结构与性能调控及其实际应用等;相关研究属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 晶体结构与性能及器件等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在上述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已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Adv. Energy.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Nano Today, ACS Energy Lett, Chem. Mater.,Nano Research 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并获邀撰写综述论文及封面论文多篇,相关论文已被他引9000余次; H-index 54;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 近年来研究成果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一等奖及山东省自然科学贰等奖各2项。

李洪飞,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鹏城孔雀特聘计划获得者。长期从事水系电池、新型电解液及电池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48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Angewandte Chemie(4篇)、 Advanced Materials (3篇),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4篇)、 Joul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6篇)、ACS Nano(5篇)等期刊,连续入选2021、2022、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2023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自然青年项目、广东省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广东省面上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深圳市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7项。

  • DOI

    https://doi.org/10.1039/D4EE00881

水系储能 Aqueous Energy Storage 声明
      本公众号 AESer 致力于报道水系储能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快讯,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时间回复您。


←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水系储能

水系储能
致力于传播与水相关的能源转换前沿科研资讯的非营利性公众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