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东孟买普信女沙白高价瑞士赴死的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有人歌颂其追求只追求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乎生命的长度;有人批判她极度地自私,对医嘱的漠视、各种“作”和临死前发表逆天的言论;更有论者批评对这种议题的炒作。
本来,我和很多论者的观点接近,觉得一个小女子高调作死的事,真心不值得浪费笔墨。奈何这事已经成为了网络事件,各种观点已然在网上碰撞得噼哩叭啦的,所以,对于这个“社会事件”,还是有些地方需要澄清以及探讨一下。
例如,一个问题,这件事的相关讨论,已然引发了对于安乐死的伦理甚至立法讨论。当某些媒体、自媒体默认沙白这种行为是安乐死时,关于她赴死是否妥当的讨论,也就上升到了关于安乐死的讨论。有的论者,基于对沙白的批评,进一步引发了对安乐死这一制度的批判。他们甚至讲得很有道理,如,列举出了最近安乐死事件中引发的道德滑坡问题、人体器官处置问题,以及某些国家安乐死事实上已经被资本操控从而产业化的事实。
然而,我仍旧认为,某种意义上,出问题的并不是安乐死理念本身,而是现代资本操控下个人的原子化以及资本理念对自私的推崇。
沙白的行为,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安乐死的范畴,而应归属于典型的“利己性自杀”,安乐死,无非强调人在生命持续已经对己对人都是负担,没有太多意义可言的情况下,人们对主动死亡的选择,并且强调这个过程是需要被尊重以及减免痛苦的。而利己性自杀,则无非是有人觉得活得没意思了就一死了之,动机完全是利己的,并没有更多对于自己生存还是死亡对于他人意义的考量。
这两者有不同么?不同大了去了。安乐死并不完全是利己的,同时也可能是利他,是赴死者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人类对于安乐死的认同,更多是一种整体主义与个人关怀的平衡。因为耗费大量资源延续低质量的生命,对于病患和其亲属以及社会,都是负担。这个问题上,做太多道德绑架,无非是总体上耗费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增加个人痛苦。
而利己性自杀,则没有这种考量。这种现象之所以大量出现,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把个人原子化的结果。个人被解构了对于社会之义务,从而在面临生死选择时,只考量自己怎么舒服,而不再顾及亲人及社会整体了。这种情况下,人更容易基于一时的情绪或者从自己出发的现实考量,逃避社会责任,选择自杀。
利己性自杀的大量出现,其实是现代中国社会挺让人头痛的一件事。有些青少年和父母吵架,一时负气便跳楼。还有些很多成年人一时失意想不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甚至是负担,便选择自杀。这其实是西方世界“上帝死了”之后,曾经大量出现的一种现象。总体上而言,当人觉得虚无、解构了自己对于社会的义务之后,在面临困境时,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利己性自杀的大量出现是和个人本位、自由主义的伦理相关的。
很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朋友,可能觉得这种自杀也没啥不对。然而,如果想想,自杀者是您的亲人或者非常关心的人,那您又将怎么看这个问题?自由主义伦理,从出发点上,就把人的自利作为一个前提,并且作为一个需要推崇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其实无非鼓励每个人更自私。而自私的人,往往会更不顾忌他人的感受,某种意义上,更大概率出现利己性自杀的情况,如此而已。
利己性自杀的特点,就是“利己”,自己可能死得很爽,很痛快,但把很多伤痛、负担留给了家人或者社会。利己性自杀的出发点就是利己、自私,并且,也与人们解构了生存的意义,走向虚无相关。如果自杀时,一瞬间想起亲人的感受,或许,赴死的心就不会那么坚决。那位沙白女士,老父亲让她多陪自己一年的小小要求也被拒绝,何其冷酷绝情?赞美她赴死的朋友,希望自己的亲人也变成这样么?
最后,附带说一句。利己性自杀这个词不是我原创,来自社会学大咖迪尔凯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