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电池』中科大陈维AM:史上最全氢气电池综述:基础、原理、材料和应用

文摘   2024-11-11 08:06   英国  


综述背景


氢作为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具有质量轻、离子半径小的特点。可逆析氢反应(HER)和氢氧化反应(HOR)的起始过电位几乎为零,这使得可逆氢催化电极常被用作电化学研究中的标准参比电极。其电化学电位为0 V vs. RHE,理论比容量高达26800 mAh g(H2)-1,展现出超低极化现象以及高工作电流密度(>1 A cm-2)。实际上,HER/HOR两种可逆反应还能够作为氢气二次电池的电极反应。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氢催化电极首次被应用于碱性二次电池——镍氢气(Ni-H2)电池之中,并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Ni-H2电池无需维护且在历经超过30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仍无明显衰减。Ni-H2电池已在航空航天领域服役40多年,以其卓越的安全可靠性、超长循环寿命以及在极端温度下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新型正极材料的不断涌现、氢催化剂性能的优化以及氢电极三相界面的改进,氢气二次电池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未来的储能领域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综述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维教授团队结合他们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受邀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Rechargeable Hydrogen Gas Batteries: Fundamentals, Principle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首次对新兴的可充电氢气电池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文章系统地讨论了氢气二次电池的各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近年来氢气电池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包括:(1)氢气电池的发展历史;(2)氢电极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基础及特性;(3)氢催化剂的设计原理、现有的氢催化剂材料类型、氢电极结构及其气-液-固三相界面;(4)正极材料的选择和类型;(5)气体扩散层、电解质和隔膜材料;(6)氢气电池的电堆结构设计和密封策略;(7)氢气电池的工业化现状及技术经济分析;(8)氢气电池的拓展应用和前景。该综述旨在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在电池及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详细和深入的指导。

本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应用化学系博士后蒋涛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生张子蔚魏舒扬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和合肥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教授陈维

 


图文导读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池,氢气电池需配备加压容器以防止氢气泄漏,并设计高效的电池堆栈结构以促进氢气的有效传输。电池堆的组件包括正极、电解质、隔膜以及氢气负极(图1)。通常,正极的结构沿袭了传统电池的设计,通过粘合剂将活性材料、导电剂和添加剂附着在导电集流体上。而氢气负极则更接近于燃料电池的结构,包含气体扩散电极。值得注意的是,氢气电池无需使用昂贵的离子交换膜,而是依靠物理隔膜来分隔正极与负极。

图1. (a)可充电氢气电池的原理图。(b) 氢气电池的正极结构示意图。(c) 氢气电池的氢催化负极示意图。(d) 氢气电池电解质示意图。  


氢气电池具有诸多卓越性能,包括快速的反应动力学、高效率、出色的倍率性能、高容量、长久的循环寿命以及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图2a)。在电催化反应中,HER、HOR、析氧反应(OER)以及氧还原反应(ORR)构成了众多重要应用中的核心半反应(图2b)。与氢气电极展现出的低过电位截然不同,OER与ORR的起始过电位均超过了200 mV,这一特点使得涉及氧催化的电化学装置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极化现象。电催化分解水制氢装置的极化值通常达到了200至300 mV(图2c),燃料电池起始过电位约为200 mV(图2d)。对于采用OER/ORR作为氧催化正极的金属空气电池而言,其起始过电位甚至更高,超过了500 mV(图2e)。此外,金属氢化物(MH)电池易与氢气电池混淆,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图2f)。以碱性环境下的镍金属氢化物(Ni-MH)电池为例,它使用的是储氢合金材料而非氢气催化材料作为负极。在MH负极中,充电时产生的氢气会被MH储存,并在放电时得以释放,无需额外的压力容器。MH负极的电势与碱性氢气催化电极相近,但其容量与稳定性却受到所选合金材料的储氢容量及可逆性的制约。
图2. (a) 二次氢气电池示意图。(b) HER/HOR和OER/ORR电极的极化曲线。(c) 电催化水分解装置示意图。(d) 氢燃料电池示意图。(e) 二次金属空气电池示意图。(f) 二次金属氢化物电池示意图。

 
在太空探索的起步阶段,科研人员为卫星系统研发了一系列传统可充电池,包括镍镉、银锌、银镉以及钠硫电池,同时也探索了燃料电池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镍氢气电池的概念首先在俄罗斯诞生。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推进了镍氢气电池技术的发展,其镍电极源自镍镉电池技术,而铂电极则借鉴了氢氧燃料电池的设计。这些创新的镍氢气电池首次在1977年发射的NTS-2卫星和空军飞行实验中得到了展示。在此初步发展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众多公司开始重视这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对镍氢气电池的各个组件,包括镍电极、铂负极、电解质以及压力容器设计等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凭借其卓越的比能量指标横空出世,迅速抢占市场。

图3. 氢气电池的发展历史图。


自2018年起,正极材料、氢气电极催化剂以及先进电解质领域的创新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二次氢气电池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多种正极材料被成功开发,包括氢氧化镍、二氧化锰、普鲁士蓝类似物、金属插层化合物、有机材料以及卤素材料等。与此同时,氢催化电极在催化剂、电极结构设计以及三相界面优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降低与氢气负极相关的成本,科研人员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策略。具体而言,这些策略包括:i. 通过合金化、尺寸优化等手段提升催化剂的质量活性。ii.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发。iii. 不断优化氢气电极的三相界面设计。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需求,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发先进的电解质材料。例如,能够在超低温(-100℃)环境下稳定工作的防冻电解质,以及具有更宽电压窗口的非水电解质。
图4. 氢气电池正极材料和氢气电极的研究进展。

 
针对氢气负极上使用的镍基非贵金属催化剂,Gao等人报道了一种三元合金Ni5.2WCu2.2,其几何交换电流密度达11.36 mA/cm2,而Pt/C仅为4.99 mA/cm2(图5a-b)。2018年,Cui及其团队开发出应用于镍氢气电池的非贵金属NiMoCo-NF电极。3维 NiMoCo催化剂由大量均匀附着于泡沫镍表面的纳米粒子构成,这一设计有效提升了Ni-H2电池的电催化活性(图5c)。研究显示,该非贵金属催化剂在氢电催化性能方面与铂不相上下,但成本却大幅降低。在HER/HOR性能测试中,NiMoCo-NF负极展现出的HER与HOR活性与Pt/C负极相媲美(图5d-e)。采用此催化剂的先进镍氢气电池不仅实现了约140 Wh/kg的能量密度,而且成本估算仅为约83 kWh-1,更兼具卓越的耐用性,在历经1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衰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图5f-g)。
图5(a) Ni5.2WCu2.2合金的STEM-EDX元素映射。(b) Ni5.2WCu2.2合金的HOR极化曲线。(c) NiMoCo-NF的SEM图。(d) NiMoCo-NF、NF、Pt/C-NF电极的HER极化曲线。(e) NiMoCo-NF、NF、Pt/C-NF电极的HOR极化曲线。(f) 使用NiMoCo-NF催化剂的Ni-H2电池的示意图。(g) 使用NiMoCo-NF催化剂的Ni-H2电池的长循环性能。


对于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类似物已被视为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潜在正极材料。Chen及其团队将PBA作为正极,与氢气负极相结合,开发出适用于不同阳离子的电池(包括Na+、K+和H+),即PBA(Na+)-H2电池、PBA(K+)-H2电池以及PBA(H+)-H2电池。这些混合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6b所示。在充电阶段,阳离子(Na+、K+或H+)会从PBA正极中脱出,同时H+会迁移至气体扩散层负极,并在那里生成H2。放电阶段则发生相反的过程,阳离子(Na+、K+或H+)会重新嵌入PBA正极,而负极的H2则会被氧化。

组装的PBA(Na+)-H2和PBA(K+)-H2混合电池展现出了卓越的倍率性能。如图6d所示,PBA(Na+)-H2电池在5、10、20、40和60 C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展现出了约52、47、41、34和30 mAh g-1的放电容量,表现出了出色的容量保持能力。即便在高达100 C的高倍率条件下,该电池仍能实现26 mAh g-1的容量。而PBA(K+)-H2电池在5 C时保持了47 mAh g-1的容量,在100 C的高倍率条件下,其容量仍维持在20 mAh g-1左右(图6e)。PBA(H+)-H2电池在酸性电解质环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快速充放电能力和超长使用寿命。在10、80、160、320、640和960 C的充放电测试中,该电池的容量分别为52、48.3、46.4、43.8、39.7和35.9 mAh g-1(图6g)。除此之外,PBA(H+)-H2电池在极低温度条件下同样表现出色。在-20、-40和-60℃的低温环境中,该电池在5 C电流速率下的容量分别为47、42和30 mAh g-1(图6i)。当温度进一步降低至-80℃时,电池在0.5 C的电流速率下仍能保持其室温容量的54%(图6i)。

2024年,陈及其团队再次突破,创新性地研发了一种低成本的H2/K+混合电池,该电池采用Fe-Mn基K2.74Mn[Fe(CN)6]0.90·0.13H2O(简称KMF)作为正极材料。KMF晶体结构的示意图如图6j所示,其中Mn和Fe分别占据了正八面体结构中的Mn-N和Fe-C位置。图6k展示了KMF的出色速率性能:在1、3、5、7和9 A g-1的电流密度下,该电池分别实现了184.5、165.8、164.0、164.6和164.6 mAh g-1的高放电容量。尽管在高电流密度下由于扩散限制导致容量略有下降,但KMF的容量始终保持在164 mAh g-1以上,当电流密度从3 A g-1提升至9 A g-1时,其容量保持率近乎100%。

图6. (a) AxMA[MB(CN)6]y·zH2O材料 (0≤x≤2,y<1) 的示意图。(b) PBA-H2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会发生C+ (C = Na、K或H) 离子反应。(c) NiHCF材料的TEM图像。(d) PBA(Na+)-H2电池在不同电流下的充放电曲线。(e) PBA(K+)-H2电池在不同电流下的充放电曲线。(f) CuHCF材料的TEM图像。(g) PBA(H+)-H2电池在不同电流下的充放电曲线。(h) H2/H+电池在不同阳离子作为电荷载体的电解质中的倍率性能比较。(i) PBA(H+)-H2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充放电曲线。(j) KMF粉末的晶体结构。(k) 改性KMF电极的倍率性能。


氢气电池需被密封于充有氢气的压力容器之中,以促进HOR。图7a展示了一款类似纽扣电池的Swagelok型电池,其独特亮点在于设置了进气口与排气口,并采用了特殊橡胶密封技术,有效防止氢气泄漏,从而确保了电池测试的可靠性。图7b则展示了采用铜环密封的Ah级氢气电池压力容器,这种设计进一步增强了容器的气密性。该压力容器在测试卷绕式和堆叠式氢气电池堆时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并且在超低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气密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单个电池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连接成电池堆,以此提升电池的总电压和容量。以背对背配置为例,两个正极相对放置,每个正极的一侧各放置一个隔膜,隔膜紧邻处设有铂负极,而每个负极的背面则配置有塑料气体扩散层。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电池堆的模块单元。整个电池堆由若干个这样的模块单元组合而成(图7c)。电池堆被安置在充满加压氢气的压力容器中,而密封端子则从压力容器中伸出,成为连接外部电路的重要部件。接着,将各个压力容器的外壳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氢电池单元(图7d)。随后,这些氢气电池单元再次通过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组合,并与电池管理系统相结合,最终构成了镍氢气电池系统(图7e)。近期,Enervenue公司对传统镍氢气电池结构进行了革新升级,成功研发出尺寸为183mm×2078mm的电池,旨在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高的集成效率(图7f)。

图7. (a) Swagelok型电池及其组成示意图。(b) Ah级压力容器的数码照片和电池组成示意图。(c) 商用镍氢气电池(COMSAT/EPI NTS-2电池)的横截面图。(d) 商用镍氢气电池(COMSAT/EPI NTS-2电池)的COMSAT电极堆叠组件。(e) 由八节镍氢气电池组成的COMSAT模块。(f) EnerVenue镍氢气电池产品。


氢气电极所展现的诸多优势特性,激发了众多创新应用的诞生,这些应用远远超出了传统氢气二次电池系统的范畴(图8)。具体而言,这些新兴应用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氢气电池的自充电电池系统;基于氢气电极构建的混合电容式储能装置;采用同时具备HER和OER双功能的电极,实现去耦水电解制氢;金属介导的氮还原制取氨气等过程。
图8. (a) 基于氢气电池的自充电电池原理图及工作原理。(b) 混合电容存储装置原理图和工作原理。(c) 解耦式水电解原理图及工作原理。(d) 金属介导氮还原的原理图和工作原理。

在氢气电池的自充电电池系统应用中,短路诱导自充电PBA-H2电池通过外部短路连接,加速了放电态PBA正极与电催化氧电极之间的自充电反应,进而实现了快速自充电速率与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在图9a-b展示的短路诱导自充电PBA-H2电池配置中,自充电阶段采用O2替代H2,使氢负极转变为氧还原反应(ORR)电极。随后,PBA的放电产物在短路效应的作用下,通过高速电化学氧化过程迅速恢复至充电状态。性能测试数据显示,相较于化学自充电电池,该短路诱导自充电电池的开路电压与放电容量均有所超越(图9c)。此外,短路诱导自充电方法在自充电速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如图9d所示,放电电池的开路电压仅需15分钟即可迅速回升至0.829 V,且对应放电容量高达35.4 mAh g-1

低能量输入触发的准自充电PbO2-H2电池凭借微小的能量输入,在放电态PbO2正极与电催化氧电极间成功实现了自充电反应,彰显出高工作电压与卓越的能量输出特性。在自充电过程中,仅需调整气体氛围,PbO2-H2电池的原始氢电极即可转变为ORR电极。如图9e所示,ORR电极显著降低了充电所需电势,由常规充电电压的1.9 V以上降至约1.2 V。放电时,ORR电极又恢复为氢电极,电池的平均放电电压约为1.7 V。即便充电电流密度提升至60 mA cm-2,放电容量依然维持在0.41 mAh cm-2的高水平。在20 mAh cm-2条件下,由低能量输入触发的准自充电PbO2-H2电池的能量效率高达123.3%,实现了节能电池模式(图9f)。除这些典型材料外,部分具有适宜电位的电极材料同样可与氢电极配对,构建出水系自充电电池(图9g)。为便于比较,图9h汇总了不同自充电碱性氢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指标。
图9. (a) 短路诱导自充电电池自充电过程的工作机理。(b) 短路诱导自充电电池放电过程的工作机理。(c) 化学自充电和短路诱导自充电PBA-H2电池在开路电压和放电容量方面的比较。(d) 不同短路诱导工作时间下短路诱导自充电PBA-H2电池在0.5 A g-1的恒电流放电曲线。(e) 低能量输入触发的准自充电PbO2-H2电池的充放电曲线。(f) 在不同充电电流密度和20mA cm-2放电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g) 各种自充电电池和电极材料的工作电位比较。(h) 化学、短路诱导和低能量输入触发的准自充电电池的逐项比较。


在氢气电池的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科学、材料及工程方面的挑战亟待解决,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i. 研究氢气电池中采用的不同催化剂的HER/HOR机制。ii. 提升高活性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能,开发高度稳定且成本效益高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同时设计出具有丰富气-固-液界面的先进电极结构。iii. 研究基于丰产元素的高比容量且稳定的正极材料,并为这些关键材料开发出可产业化生产的合成技术。依托氢电极的高容量特性,积极探索超高能量密度氢气电池技术。iv. 开发具有增强集成度的新型电池堆和压力容器,并推动氢气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
图10. 氢气电池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总结与展望

氢气电池是一种围绕HER/HOR为核心电极的新兴电池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反应动力学迅速、循环寿命长,且在低温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与锂离子电池及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等传统储能手段相比,二次氢气电池由于涉及到气-液转换的电极反应,因此在结构设计层面更为复杂。作为电极活性物质的氢气,需被安全地封装在压力容器之内。此外,在氢气电池中,电解质不仅需要促进离子传导,还直接作为活性物质参与到HER/HOR的过程中。

对于氢气电池的研究与应用,需构建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框架,此框架应囊括基础理论研究、材料验证环节、电池性能评估、工程应用设计以及可扩展性生产策略。尤为关键的是,这些不同阶段之间需建立起一种动态的、相互反馈的机制,为电池性能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尽管实验室内已涌现出多项氢气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但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技术尚未达到市场应用的水平。要实现氢气电池的成功商业化,产品不仅要满足大规模应用所必需的高性能标准,还需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并能与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形成有力竞争。目前,仅有镍氢气电池展现出了一定的工业化应用潜力,然而,它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实质性工程难题。

因此,为了突破现有的科学瓶颈,设计出实用型的电池系统并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上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加大对高性能氢气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这对于未来构建可持续能源存储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转型过程将为实现能源存储领域长远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献信息

Authors:Taoli Jiang#, Ziwei Zhang#, Shuyang Wei#, Shunxin Tan, Hongxu Liu and Wei Chen*

Title:Rechargeable Hydrogen Gas Batteries: Fundamentals, Principle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2108



团队介绍

通讯作者介绍:

陈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学士学位;2013年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4-2018年于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2019年在EEnotech公司担任科学家;2019年7月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注于大规模储能电池、电催化等研究。独立建组以来,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Jou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总被引14000余次,H因子59。研究成果获得美国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Materials Today Energy编委,eScience, Nano Research Energy,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s等杂志青年编委。

陈维课题组网页:http://staff.ustc.edu.cn/~weichen1

第一作者介绍:

蒋涛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博士后,专注于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储能电池技术开发及氢气电催化剂的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 Nano letter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申请专利5项,已获授权2项。获得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主持博士后面上项目和中科大校青年创新基金等项目。



相关工作展示

陈维课题组氢气电池相关文章推介:

1. Taoli Jiang#, Zaichun Liu#, Yuan Yuan, Xinhua Zheng, Sunhyeong Park, Shuyang Wei, Linxiang Li, Yirui Ma, Shuang Liu, Jinghao Chen, Zhengxin Zhu, Yahan Meng, Ke Li, Jifei Sun, Qia Peng,Wei Chen*, Ultrafast electrical pulse synthesis of highly active electrocatalysts for beyond-industrial-level hydrogen gas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35, 2300502.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0502

2. Zehui Xie#, Zhengxin Zhu#, Zaichun Liu#, Na Chen, Mingming Wang, Yahan Meng, Qia Peng, Shuang Liu, Weiping Wang, Taoli Jiang, Kai Zhang, Wei Chen*, Rechargeable Hydrogen-Chlorine Battery Operates in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3, 145, 46, 25422-2543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9819

3. Zhengxin Zhu#, Zaichun Liu#, Yichen Yin, Yuan Yuan, Yahan Meng, Taoli Jiang, Qia Peng, Weiping Wang, Wei Chen*, Production of a hybrid capacitive storage device via hydrogen gas and carbon electrodes coupl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 13, 280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0450-0

4. Zhengxin Zhu, Weiping Wang, Yichen Yin, Yahan Meng, Zaichun Liu, Taoli Jiang, Qia Peng, Jifei Sun, Wei Chen*, An Ultrafast and Ultra-Low-Temperature Hydrogen Gas-Proton Batte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1, 143, 48, 20302-20308.

https://doi.org/10.1021/jacs.1c09529

5. Zhengxin Zhu, Zehui Xie, Weiping Wang, Zaichun Liu, Mingming Wang, Yahan Meng, Qia Peng, Shuang Liu, Taoli Jiang, Kai Zhang, Hongxu Liu, Yirui Ma, Wei Chen*, Self-charging aqueous hydrogen gas batterie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4, 17, 5013-5023

https://doi.org/10.1039/D3EE03913G

6. Zhengxin Zhu#, Taoli Jiang#, Mohsin Ali#, Yahan Meng, Yang Jin, Yi Cui, Wei Che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for Grid Scale Energy Storage, Chemical Reviews2022, 122, 22, 16610-16751.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rev.2c00289

7. Taoli Jiang, Ke Li, Sunhyeong Park, Kai Zheng, Yahan Meng, Yuan Yuan, Zaichun Liu, Zhengxin Zhu, Xinhua Zheng, Shuang Liu, Wei Chen*, Facile Fabrication of Bifunctional Hydrogen Catalytic Electrodes for Long-Life Nickel–Hydrogen Gas Batteries, Nano Letters,2022, 22, 4, 1741-174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4940

8. Taoli Jiang#, Shuyang Wei#, Linxiang Li#, Kai Zheng, Xinhua Zheng, Sunhyeong Park, Shuang Liu, Zhengxin Zhu, Zaichun Liu, Yahan Meng, Qia Peng, Yuancheng Feng, Wei Chen*, Solid-Liquid-Gas Management for Low-Cost Hydrogen Gas Batteries, ACS Nano, 2023, 17, 8, 7821-782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0798

9. Shuang Liu#, Ying Wang#, Taoli Jiang,# Song Jin, Muhammad Sajid, Zuodong Zhang, Jingwen Xu, Yanpeng Fan, Xiaoyang Wang, Jinghao Chen, Zaichun Liu, Xinhua Zheng, Kai Zhang, Qingshun Nian, Zhengxin Zhu, Qia Peng, Touqeer Ahmad, Ke Li, Wei Chen*, Non-Noble Metal High-Entropy Alloy-Based Catalytic Electrode for Long-life Hydrogen Gas Batteries, ACS Nano, 2024, 18, 5, 4229-4240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9482  

10. Kai Zhang#, Zaichun Liu#, Nawab Ali Khan, Yirui Ma, Zehui Xie, Jingwen Xu, Taoli Jiang, Hongxu Liu, Zhengxin Zhu, Shuang Liu, Weiping Wang, Yahan Meng, Qia Peng, Xinhua Zheng, Mingming Wang, Wei Chen*, An All-Climate Nonaqueous Hydrogen Gas-Proton Battery, Nano Letters, 2024, 24, 5, 1729-173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3c04566

  • DOI

    https://doi.org/10.1039/D4EE00881

水系储能 Aqueous Energy Storage 声明
      本公众号 AESer 致力于报道水系储能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快讯,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与宣传,同时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投稿与合作,具体事宜可发送邮件至aqueousenergystor@126.com,或添加下方小编微信,我们将在第—时间回复您。


←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水系储能

水系储能
致力于传播与水相关的能源转换前沿科研资讯的非营利性公众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