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严控增量取得初步成效

财富   财经   2025-01-18 09:04   北京  

陈聪  张全国  刘河维  朱翀佚  李俊波

我们认为,过去二十年来政策第一次走向控量,这有利于房价止跌回稳,有利于金融系统趋稳和居民消费的复苏。但严控增量也可能长期压制新开工和竣工,降低营建需求,从而不利于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短期,我们看好具备红利和成长属性的房地产服务和物业服务公司,也看好一些具备融资能力、销售领先行业的开发企业。


严控增量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4年5月,政治局会议要求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到2024年9月,新一次政治局会议则“升级”要求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结合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提法,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第一次经历“控量保价”阶段。从2024年全年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来看,我们认为严控增量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开工面积2024年全年同比下降23.0%,大量规划中面积并未转化为在建。


2024年是新开工连续下降的第5年,目前已经较之历史高点下降了67%。新开工的收缩有助于减轻市场供给压力。当前待开发土地仍然规模庞大,例如,重点公司(详见表1)在2024年中期的规划中面积,仍相当于公司2024年销售面积的2.7倍。我们预计2025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仍将下降15%。开发企业并不盲目追求扩大在建面积,只有确信项目可以获得现金回流的情况才会开工。而自然资源部对企业无力开发或不愿开发也表示理解,并支持用专项债针对这部分土地进行收储。从中国金茂等公司的公告来看,收储对价也贴近企业拿地的历史成本价。所以,对一些开发价值存疑的土地,我们预计企业宁可等待收储,也并没有意愿开工。



竣工面积2024年全年同比下降27.7%,鼓励高质量开发,不支持缩短开发周期和快周转。


高周转的弊端,从宏观来看就是建造速度太快,房屋质量太差,低质量的供给不匹配居民真实需求,虚耗社会资源;从微观看就是企业现房库存大量积压,开发虽快但消化却慢,盲目求快导致各种动作变形走样,同时高ROE也不可维持。当前,根据各公司公告,重点企业合同负债下降到只有高点的39%,保交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后续企业更有可能放慢周转,精耕细作,致力于提升产品性价比和溢价能力。



四季度土地市场成交回暖,但总体严控土地出让面积。


我们测算2024年四季度北京土地成交总价相较三季度大幅上升51%,但这种上升主要来自于核心区土地供给的上升,从成交规划建面来看四季度只环比上涨16%。根据财政部,2024年1-11月,财政部口径的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2.4%。在一些供给偏大的城市,全国的土地出让规模得到了严控,根据Wind,例如廊坊、连云港、湖州、常州2024年四季度土地成交总规划建面分别同比下降15%、68%、15%、52%。



我们预计节后房地产市场会有所回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开发投资金额为100280亿元,同比下降10.6%;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分别为96750亿元和973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1%和12.9%,较2024年1-11月降幅收窄2.1和1.4个百分点。从2024年12月单月数据来看,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分别同比增长2.8%和0.4%。据贝壳等头部中介平台,75个数据可得的样本城市2025年1月前16日成交量环比2024年12月同期下降27%。房价方面,根据Realdata,2024年12月样本城市平均房价环比下降0.3%;根据冰山指数,2025年第一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边际挂牌价较上周分别变动0.10%、-0.17%、-0.08%、0.16%。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下行有部分季节性因素,我们预计春节之后房地产市场会有所回暖。



风险因素:


三四线城市供应过大,政策潜力有限的风险;支持性政策节奏及力度不及预期,房价不能及时止跌企稳的风险;部分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负担过于沉重,腾笼换鸟难度较大的风险。



严控增量有利于止跌回稳,但不利于上下游产业链。


我们认为,过去二十年来政策第一次走向控量,这有利于房价止跌回稳,有利于金融系统趋稳和居民消费的复苏。但严控增量也可能长期压制新开工和竣工,降低营建需求,从而不利于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短期,我们看好具备红利和成长属性的房地产服务和物业服务公司,也看好一些具备融资能力,销售领先行业的开发企业。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1月17日发布的《房地产行业2024年数据点评—严控增量取得初步成效》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