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 | 同桌视角下的《8、7、6 加几》

文摘   2024-12-14 21:57   河北  

很荣幸融入一年级五班,感受数学老师引领下的课堂学习之旅。陈大伟老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提到“提前到达观课教室,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有时间调整状态,做好观课准备,还能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情绪等……”我深刻认识到观课不应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流程的简单记录与评判,更应是一种深度参与和全方位体验的过程。

01

特殊视角下的观课片段

上课铃响前10分钟,我踏入教室,带着真诚与友善,主动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和他们聊天交朋友。镓翊同学是我首选的同桌,因为她的座位是教室中后方靠边缘,坐在其右侧,既不挡着后面学生的视线,又能观察班内超半数的学生状态。前桌是一桃、后桌是学贺两位小朋友。课前交流时,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镓翊同学说“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给妈妈写信,写了好久,有时采用画画的方式”,从谈话中得知她是班长,参加了学校的声乐社团。一桃同学向我展示着她的练习本内容,学贺同学则显得有些调皮,“玩具”不离手,且总发出怪声,吸引我的注意。为能更深入地融入他们的课堂学习情境,我向镓翊同学提出同桌的申请。她欣然答应,这使我得以从一个独特而亲近的视角去观察课堂,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变化与真实反应,为后续深入观课奠定基础。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对这堂数学课更多了几分期待。10分钟后,从这个特殊的视角,我开启了对“8、7、6 加几”课堂的观察之旅。

课程伊始,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出示“9+4 =?”和“9+8 =?”,开启这堂课的复习导入环节。只见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眼神中满是期待与自信。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快速站起身来,清脆地回答道:“9+4,把4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再加3就是13。”她的声音坚定而清晰,回答完毕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紧接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也不甘示弱,大声说道:“9 +8,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加7等于17。”氛围积极热烈,整体上对复习的知识要领掌握很熟练

进入新知探究环节,多媒体展示运动场上的画面,画面里前面8个学生,后面5个学生,旁边的文字显示:一共有多少学生?由此引出算式“8+5 =?”。在数学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积极探索解题方法。

有的同学迅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棒,认真地数出8根小棒放在一边,又数出5根小棒放在另一边,然后从5根小棒中抽出2根,与8根小棒放在一起,嘴里还念念有词:“8和2凑成10。”接着,数了数剩下的3根小棒,大声喊道:“答案是13”。

还有的同学选择在练习本上画圆圈来表示,先画了8个圆圈,又画了5个圆圈,然后将5个圆圈中的2个圈到8个圆圈那边,兴奋地说:“这就是10个圆圈,再加上剩下的3个,就是13。”

我的同桌镓翊小朋友,她没有小棒,也没有画圈,快速地用凑十法写下最后结果。我问她“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一下为什么得13吗?”,她清晰且准确地描述出过程,很自信。

但在观课中发现,有部分同学没有跟上思路和进度,似乎是有不理解之处,脸上呈现出困惑的表情。

这时,数学老师又将算式转化成连加的形式,即“8+2+3 =?”,部分同学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老师接着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吗?”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陷入短暂的停顿与思考。片刻之后,数学老师微笑着提示道:“大家可以想想,8+5和10有什么关系呢?”一位同学眼睛一亮,举手说道:“8+5 可以看成10+5-2,因为8比10少2,8先加2凑成10再减去多算的2,也能得到 13。”数学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肯定。

随后,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出示“8+8”“7+4”“6+6”三道算式,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采用凑十法得出结果。同学们迅速拿起笔,低头专注地计算起来。有的同学眉头微皱,思考片刻后便开始奋笔疾书;有的同学则一边写一边小声地念叨着凑十的步骤。时间一到,数学老师开始提问。大家开始按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但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吃力。比如:复习导入题目中的9换成8,由原来的拿出1与9凑成10,到现在的拿出2与8凑成十,对于凑十法的深入理解不透,导致往后的算式题解不清。接下来的“7加几”,“6加几”的计算,亦然。

02

假如我教“凑十法”的思考与实践

纵观整堂课,其核心聚焦于“凑十法”的灵活应用,从上一节课的9加几延伸至本节课的8、7、6加几,从摆小棒或画圆圈,到对“凑十法”的运用,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过渡。这一转变不仅是数学运算难度的提升,更是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挑战与锻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1至2年级学段目标描述为: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经验,通过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这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信心。”

由此,我认为1至2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生活化、游戏化、差异化,通过精准的活动节奏把控、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强化总结归纳,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可充分利用摆小棒、画圆圈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实例,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凑十法”理解活动。这些活动从9开始,逐步过渡到8、7、6,通过精心设计的动手动脑环节,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化解为一个个小梯度、易接受的任务。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逐步突破学习难点,深刻理解凑十法的精髓与要领。每完成一个要领的学习,及时跟进3道相关题目进行检验,以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借助教室内学生数或同桌文具盒中的笔数、书橱内的图书数量、餐桌上餐具的数量统计等生活中的凑十场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生动的例子,不仅让数学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色彩,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03

实施“凑十法”教学的综合策略

一是教学分解与活动设计。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分解为小步骤,并设计成独立活动,每个活动有明确目标和指导语,便于学生逐步掌握。同时,合理分配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探索与反思的空间,必要时提供个别辅导。

二是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和挑战,实施差异化教学,避免“一刀切”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是个性化指导与同伴互助。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发现学习难点和兴趣点,采用个性化辅导策略。同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和理解的深化。

四是总结归纳与思维培养。在每个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数学技巧的规律和应用场景,形成系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我深刻体会到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成长和教学策略完善的重要性。以“8、7、6 加几”的课堂为例,我充分利用与学生同桌的特殊视角,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反应和变化。不仅见证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探索、勇于表达的学习过程,也发现了他们在学习“凑十法”时遇到的挑战与困惑,为后续的教学策略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教学策略的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总之,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策略完善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要一如既往地秉持这一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融入学生,浸润课堂,同行共进。

相关推荐:

1.课堂观察|《语文园地八》课堂观察
2.教育叙事|节气里的教育——在自然观察中感悟时光流转

关注公众号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知行合一

墨寒分享
追寻梦想,分享成果,交流思想,享受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