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 相信种子,静候花开——由《墙上花开》引发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文摘
2024-11-18 22:53
河北
今天下午的班主任例会上,我与大家分享了山西武乡太行小学张鹏英老师发在朋友圈的随笔《墙上花开》。字里行间,张老师尊重个体、相信成长、包容不足且耐心等待花开的教育情怀展露无遗。张老师重视每个学生的参与,为他们打造专属舞台,以学生个体发展和使用便捷为出发点,还用寄语激励学生,使文化布置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的优质平台,于教室中播下“相信”的种子,彰显出教育最纯粹的力量。文中“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这句简单话语,蕴含着深邃的教育哲理。教育需要我们拥有充足的耐心与坚定的信念,它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应如农民等待庄稼成熟般,静候学生成长。张老师将精美板报换成展板,体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我们常追求完美展示,却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被认可的需求。48个学生每人一块展板,这是一种公平的教育态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无论其大小,无论看似是否“问题学生”(活泼好动、行为规则意识淡薄、学习力差),都具备发芽成长的潜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真正把教室归还给学生,让每一寸墙壁都能传递信息,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教育的气息。张老师连夜为学生写寄语,彰显出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怀。从文中能感受到,这些寄语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激励他们勇往直前。而学生们在展板前的种种表现,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刘鑫烊努力让自己的展板五彩斑斓,段奕名拿出令人惊艳的画作,武鼎泰对书法字反复打磨,张嘉洋别出心裁地展示作品,这些都是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动写照。张老师的教育活动,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日常课堂教学,还是常规教育活动,都时刻留意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通过个性化的指导与鼓励助力学生成长。尤其是班里那些所谓的“关键学生”——他们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经常违反纪律、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这部分学生,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设计教育活动,必要时为其“量身定制”,注重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找寻自我价值,用“放大镜”去看待他们参与活动的“成果”,认可他们的“贡献”,增强其自信心。家长帮忙打印寄语这一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家校合作不应仅停留在形式化的家长会,而应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家长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张老师通过此次活动,让家长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家校关系的融合。由此,我们联想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精心打造的文化墙往往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展示区,大部分学生沦为旁观者。这就如同舞台上,只有少数主角闪耀,众多配角被忽视。我们应像张老师那样,打破这种局面,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机会。在开展学生教育活动时,我们可能会陷入模式化的怪圈,为活动而活动,未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应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让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现自身才能,培养综合素质。可借鉴张老师的做法,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能激发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开展“我的成长足迹”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呈现自己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成果、兴趣爱好发展情况等。活动不能是一次性的,而要形成系列,使学生在持续参与中不断进步。在家校关系融合方面,我们要更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除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形式外,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长群,及时分享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同时鼓励家长在群里分享学生在家的情况。还可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运动会组织、图书馆管理、学校开放日解说等,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此外,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向家长传授教育方法和理念,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得心应手。学校也应定期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依据反馈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实现家校共育。在班级文化塑造中,可融入更多教育理念和元素。比如,于永正老师强调的 “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我们可在文化墙上开辟专门区域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读书心得和优秀作文(必须是原创),定期更新,留存纪念,并适时给予奖励。同时,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阅读体验,提升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班级文化建设、学生教育活动开展和家校关系融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同稳固的三角形,缺一不可。《墙上花开》让我们看到了在教育实践中三者完美结合的范例。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种子,用耐心和爱心去浇灌,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育。让班级文化墙成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非少数人的专利;让学生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助力他们成长;让家校关系融合,使家长成为教育之路上的坚实伙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宛如墙上花开满室,芬芳四溢,收获教育的累累硕果。关注公众号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墨寒分享
追寻梦想,分享成果,交流思想,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