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 教育之路,以写为径—— 从懵懂新人到坚定行者

文摘   2024-11-29 23:34   河北  

今年暑期,学校新入职教师13名,和去年首届30位教师成为教育共同体,他们依然年轻、有活力,热情、有爱心。我,一名70后的“老”教师,从年龄上,算是他们的师长;从工作关系上,是他们的同事;从教师履历上,是一名小学教育的“新兵”。看到他们,融入他们,我一直被他们的青春感染着,被孩子们的纯真萌化着,似乎又回到了26年前:接送学生的大门内外、疏散指挥的楼道里、有温度的教室内、院区活动场地的体育课上、热烈研讨的办公桌前均有我的身影,校园角落里更有对学生的耐心疏导和与家长的真诚沟通……

回顾自己入职的前11年,跌跌撞撞幸福踏实,但唯独缺少专业读写,留下遗憾之美。

遗憾之一:专业阅读严重不足。入职之初,在最美的青春年华,沉浸在初为人师的浪漫期,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根本性书籍或专业经典的阅读,未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阅读量匮乏,阅读力锐减,自然阅读积淀薄弱。

遗憾之二:专业写作几乎为零。朝耕暮作,未能“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所谓的写作仅停留在专业论文、课堂实录、教育案例的撰写,但也是寥寥几篇,为参赛而写。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曾涌现出有价值的故事若干,也曾有过绞尽脑汁的努力和育人成果的喜悦,更有过感人肺腑而难忘的心灵碰撞,但未能被记录,经年累月,逐渐淡化。

大学毕业后,来到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担任数学教师,走出大学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站上讲台的紧张和与家长沟通的忐忑以及与学校领导同事交流的胆怯均为入职之初的“羁绊”,当时决心尽快完善,必须成熟,不然会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但关键的是由学生转入教师的身份改变,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变,职业认知的改变,亟需老教师的指导或从书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用现在的观点解释,就是需要确定根本性书籍和专业著作,同时需要同伴引领。遗憾的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图书馆的书籍匮乏,加上自己的认知淡薄,未能找到适合并应景的经典书籍,只是靠“经验型”同事的言传身教,让自己顺利度过了入职的懵懂紧张期。
11年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从早到晚“泡”在学生中,“浸”在课堂里,每日工作虽繁琐紧张,但也幸福踏实。一步步从作班主任的忙乱到讲台上的自信,成长了自己,发展了学生,收获也算颇丰。几年下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效果突飞猛进,对学生来说,可谓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因为喜欢,所以信任”,有了师生的心灵沟通,没有达不到的彼岸。收获了学生的喜欢,收获了同事的认可,收获了学校领导的赞扬,更收获了学生家长的支持,“额外的奖赏”如期而至,评优晋职、成果获奖,如影随形。
教过的学生成为我入职后的第一位“重要他人”。记得初次接触学生,是在学期初迎新工作中,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报到处报名,当时我首任班主任工作,热情而耐心地接待、解答,安排宿舍、指引教室方向,说明注意事项……那一天忙得不亦乐乎。以后就是陪伴学生的每日教育生活,备课、上课、课间巡查、晚自习辅导、夜晚查寝、晨跑锻炼、一日三餐、开展活动、处理班级事务……总之,有学生在的时空必有我的身影。学生在校只三年,我们只是他们求学路上的陪伴者,一届走了一届又来,对于老师,经验逐渐成熟,带班教课逐渐老道;对于学生,每届似乎重复着从前,言谈举止,三年一轮换,虽有部分区别,但也不明显。每届毕业季,对于自己来说一是回顾反思,二是不舍祝愿,三是更新期待。三年的师生经历,每一个瞬间清晰可见,有痛苦、有纠结,更有感恩和幸福。虽然学生成长成才了,但自己也从他们身上、从工作中收获了成长。
前年教师节,毕业20年的首届学生给我发来祝福信息:

“三生有幸,得您伴我们成长。在我们青春岁月中,您亦师亦友,给我们指明前路,长大后,工作中的迷茫,生活中的难题,您依然是我们的主心骨!真心想说感谢有您!”

甚至有学生曾将我的姓名作为他QQ密码提示问题的答案。作为老师该有多大的荣幸,能让学生如此难忘!
的确,自己所带的学生在教师生涯中记忆最深刻,那段经历蕴含了大家的汗水、情感、青春、奋斗和力量,更有温暖的故事,美好而向阳。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文化吧。直到今天,最为难忘的仍是课堂上孩子们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眸,期待着老师一步步“拨开云雾”。这便是教师最大的价值:在学生不懂时适当点拨,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伸手相助,在学生大步向前时驻足守望,在学生获得成长时陪伴喜悦。这种价值感和期待鞭策着自己在教育路上坚定行走,因为喜欢,所以热爱,感恩学生,感恩教育,让自己“活”得幸福踏实更有价值。
我想,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每天重复着课堂教学、养成教育等系列工作,一个个教育喜悦的瞬间,一个个懵懂幼稚的问题,一个个教学环节的困惑,一个个家校沟通的误解或体谅……无不成为我们的教育素材、写作切入点,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有用文字记录的习惯。特别是,遇到问题后能从阅读的教育专著中寻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以致用。
《未来教师》第一章第八节中提到:

“真正的思考一定是从写作开始。写作的本质是思维,文字深刻就是思维深刻,文字苍白就是思维苍白,文字模糊就是思维模糊,文字缜密就是思维缜密,文字混乱就是思维混乱。”

指出“写作”和“思维”的关系,写作是思维的呈现,表达是写作的外显。如果没有缜密的思维很难写出缜密的文字,更谈不上语言的流畅。
一个不善于写作的老师,很难从优秀走向卓越。身边不乏有专家型教育人,李镇西老师、汤勇老师、郝晓东老师、王荣平老师,还有新网师只闻其名、读其文章但未见其人的诸多学友,安徽祁门一中原校长张进球老师,以及以文字书写身边教育故事的我曾经的同事刘文荣老师,等等,他们每天都坚持着书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切有意义的事,专家老师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均为卓越的教育工作者,均为我的榜样。

为让过去的“遗憾”不再成为新的遗憾,认识新我,蜕变旧我,只有重整思路再出发。幸好,今年暑期问道“飞翔班”,结识诸位同学,在刘祥老师的指导下,共研教育写作。在武乡,我感受着飞翔班同学写作的“勇猛精进”和对教育深入的理解,自愧不如,差之千里,未敢在群内“呈现”片言只字。飞翔班结业近两月之际,王荣平老师倡议并发出“飞翔人生写作令”,我鼓起勇气报名,再次位自己吹响教育写作的“冲锋号”,决定以犟龟的精神深度读写,向榜样学习,靠近老师,成长自己。

截至今天,“飞翔人生写作令”发出整整两个月,我笔耕不辍,教育随笔与叙事累计达25000余字,在梳理经典教育著作时,深入挖掘思想精髓,形成30000余字阅读感悟。于经典阅读与专业写作的磨砺中,感受到知识视野持续拓宽,“舒适圈”不断延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尽享教师专业发展“三专”——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带来的丰厚红利,深刻体会到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交往对自身成长的有力推动,向着教育理想稳步迈进。
我坚信,只要观得准确,学得精彩,用得扎实,写得真挚,便能书写一个个教育瞬间,讲好一个个教育故事。

相关推荐:

1.教育随笔|奔赴新教育的精神之旅

2.教育随笔|相信种子,静候花开——由《墙上花开》引发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3.教育随笔|问题导向下的考察学习

关注公众号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知行合一

墨寒分享
追寻梦想,分享成果,交流思想,享受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