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 | 节气里的教育——在自然观察中感悟时光流转
文摘
2024-12-13 18:25
河北
冬日的清晨,气温低至零下,地面的绿植叶片上已结霜,学生们背着书包,带着朝气和期待,纷纷踏入校门。突然,一位小朋友在校门口停下脚步,抬头望着我,好奇地问道:“老师,快到大雪节气了吧?”我微笑着回答:“大雪节气已经悄然过去,我们即将迎来冬至节气。”他听后,兴奋地说:“冬至节气要吃饺子、吃馄饨!”。我笑着点头,继续问道:“冬至节气过后,今年还有哪些节气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还有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我都知道。”我好奇地追问:“你叫什么名字呀?从哪学到这么多节气知识?”他自豪地说:“我叫方奕航,‘神采奕奕’的奕,‘航天’的航,是一年级三班的。在家里,看过有关节气的视频,从那里边学到的。”奕航小朋友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而他的名字也如他的人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对话触动了周围小朋友的好奇心,他们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对“冬”的观察和理解。有的小朋友说:“我发现树叶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有的小朋友说:“早上出门的时候,我看到地上的水已结冰,冷得直打哆嗦。”还有的小朋友说:“学校门口的油菜花叶子上有白霜”“绿化带保护布上也有白霜”“那些白霜,摸上去很凉”……他们以稚嫩的方式,观察、触摸、体验、描绘着冬日,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与此同时,我看到小朋友的脸上均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深刻意识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日常教育与课堂教学,是何等的重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感受季节的流转,还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然而,教育的道路并非坦途。在二十四节气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学校课程往往侧重于知识记忆与应试能力,而节气教育则更注重实践体验与文化传承;部分教师对节气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及科学原理了解不足,难以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学业负担沉重,难以抽出时间亲身体验节气的变化;部分家长则更注重孩子的应试成绩,对节气等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回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深刻洞察,我们不难发现,二十四节气正是连接生活、自然与文化的桥梁。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感知力。同时,节气中的习俗与传统,也成为学生学习与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正如东北一所小学在大雪节气时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思源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语文课,讲节气、绘节气、诵节气、赏节气、品节气。这些实践都证明了节气教育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它们让学生在了解与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对冬季自然现象的认识与理解。那么,作为基层教育人,我们是否应该行动起来,精心策划一系列与节气紧密相关的主题活动和课程?我们是否应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与卓越创造力?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的细微变化中,感受时间的流转,体会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美妙?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不仅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负责,更是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传承节气文化,激发教育活力,感悟时光流转,点亮智慧未来,任重而道远!相关推荐:
关注公众号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知行合一
墨寒分享
追寻梦想,分享成果,交流思想,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