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 一封温暖的信,开启共育之门——有感于张鹏英老师给家长的一封信
文摘
2024-11-14 16:01
河北
在山西武乡太行小学,有这样一位张鹏英老师,是我今年暑期在山西武乡新网师“飞翔班”的同学。昨天,我在“飞翔班”交流群读到她用心写下的“给家长的一封信”,可谓情真意切,朴实温暖。“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好!冒昧致信,随信奉上我的感谢和祝福!”这简单的问候,开启了一段真挚的交流之旅。张老师在信中提到,从今年9月份开始,她便陪伴着孩子们度过许多难忘的时光,“我陪着你的宝贝上课、下课、升旗、做操、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唱红歌、开运动会,甚至陪着你的宝贝打针、体检、上厕所……”她陪伴孩子们的时间不比家长少,然而家长与她之间却缺乏足够的沟通。“我们没有互发信息,没有互通电话,更别说见面沟通了。我只能通过班级群里的‘收到’接收你的讯息,把你和孩子对号入座。”张老师虽心怀感激于家长的信任,但也遗憾于家长对孩子教育中家校沟通的忽视。于是,这封信成了她与家长深度沟通的桥梁。我在想象家长读这封信时的样子,定是一幅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有的家长在一天忙碌之后安静的夜晚,独坐台灯下,默默地读完这封信,眼中闪烁着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有的夫妻二人在温馨的客厅里,边读边轻声评价,交流着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为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出谋划策;还有的是孩子的祖辈,他们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读着信,脸上洋溢着对孙辈教育的重视,或许还会回忆起自己当年教育子女的情景;更有家长在忙碌的工作岗位上,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件,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因为孩子是他们拼搏的动力;有些家长则会和朋友分享着读,自豪地讲述自己孩子的老师是多么用心,眼神里满是对张老师的感激;还有家长选择和孩子一起读,那是亲子间最美好的时刻,共同感受老师的关怀,分享成长的喜悦。但无论家长们以何种方式阅读这封信,他们心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涌起这样一句话:“遇到张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读这封信的诸多想象场景中,我感觉“亲子共读”无疑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可以边读边分享边回顾边讨论,孩子能向父母讲述在学校里那些未被家长知晓的趣事,父母则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成长的点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成为了他们交流的话题,那些在日常忙碌中被忽略的情感,在共读中得以重新点燃。当读到信中对班级孩子的描述时,家长和孩子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班级的氛围。“咱们班共48个孩子,21个帅气的男孩子,27个漂亮的女孩子。班里有 12 个孩子戴着小眼镜,视力不同程度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眼睛,我们座位两周轮换一次,教室光线良好,多媒体是护眼屏幕。”
家长们能从中了解到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及老师在保护孩子视力方面所做的努力。孩子们也会因为自己的班级在信中被提及而充满自豪。读到老师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家长们也能更加理解孩子。“下课了,孩子们难得放松,调皮的孩子总是在操场、教室、楼道里奔跑打闹,文静的孩子也会在角落聊天、看书、睡觉,无论孩子做什么我都喜欢看着,这就是生命成长的状态吧。让人兴奋也让人羡慕。累吗?当然累,从早上七点半离家,十二点半到家,整整五个小时,孩子们都是一刻不闲,所以接到孩子的第一件事情,请抱抱孩子吧,小小的人儿已经很了不起了,学习也是一件很辛苦很辛苦的事情。如果看着孩子情绪不高,甚至有些沮丧,请再抱紧孩子,狠狠地亲亲孩子吧,孩子一定遇到不开心的事了,或者和同学们闹矛盾了,或者被老师训斥了,再糟糕点说不定手心挨板子了,这个时候请不要再责备孩子了,先安慰安慰孩子吧,过后弄清原因,再想办法帮助孩子。”
这样的话语,让家长们更加懂得如何在孩子放学后给予他们恰当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亲子共读还为家长“给老师回信”梳理了思路。他们可以将和孩子共读时的感受、想法写进回信中,让张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这些回信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更是家长和老师之间情感的传递,是家校共育的生动体现。当张老师收到家长们同样情真意切的回信时,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感动呢?她会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或者是静谧的夜晚,静静地坐在桌前,逐篇阅读这些饱含深情的信件。每一封信都像是家长们递过来的一颗真心,张老师能从中感受到家长们对她工作的认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家校共育的积极态度。在这些回信中,有家长对孩子进步的欣喜,有对教育方法的探讨,有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谢。当家长们提及孩子在家中按照老师的期望,巩固所学知识、主动读书、参与家务劳动时,张老师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她知道自己对孩子在校习惯培养的努力得到了延伸。而当家长分享孩子在家中的一些小烦恼或者进步时,张老师也能从中获取更多关于孩子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这种幸福也会成为张老师继续前行的动力,让她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而且,在阅读回信的过程中,她了解到每个孩子背后家庭的独特之处,还会发现更多的创作灵感,以便更好地调整教育策略,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着重指出家校共育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我们期待着更多像张老师这样用心的教育者,期待着更多积极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共同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多的美好。关注公众号请长按二维码识别
墨寒分享
追寻梦想,分享成果,交流思想,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