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章节】第1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第2章“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阅读页数】第1页至第8页。
【内容概括】
第一,第1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本章的关键词或语句有:抽象的学生、个别对待、学习上的成就、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享受教育生活。
本章中作者重点阐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感知与记忆是存在差异性的,作为老师要发现儿童本身的差异并进行“个别对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一是用“提水”实例说明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作者通过让刚刚入学的儿童完成“提水”的体力劳动实例“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学生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说明学生在成长中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其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二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需要“个别对待”。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提到“假如你在课堂上,在授课的时候,将下面的学生视为没有差别的一个整体,这些学生对你来说,就是抽象学生;假如你将学生视为各不相同的个性鲜明层次不同背景各异的活生生的个体,这些学生对你来说,就是具体学生。对于视学生为抽象学生的教师而言,教学是集体操,对视学生为具体学生的教师而言,教学是交响乐。”作者在文中提到:学生的学习成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一个学生而言,“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而言,“三分”就很了不起了。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成就的标志各异,需要我们作教师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对待”,把学生引入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其得到成功的体验中去,从教师角度消除“抽象学生”。借用多元智能理论,在个别对待中学生各有所长,要留意其不同智能类型,差异发展,通过长处获得成就感。
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采取适当方法,多措并举、多元发展、多元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成长得到认可,带给其自信和阳光,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换来的是师生间的相互关心和相互信任,师生共享这种幸福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乐哉美哉!
第二,第2章“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本章的关键词或语句有:用一辈子备课、不间断地读书。
作者引用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的一节公开课的案例,解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从而得出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的有效方法为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文中提到这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的公开课上得非常精彩,以致于“听课人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听课人问这位历史教师花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窥见教育技巧一些奥秘的窗口——读书。读专业的书,读能涵养自己的书,读经典之书……持续地读、深入地读,像“啃硬馒头”似的深度“啃读”,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与经典背后的“大师”交流思想,从中汲取能量和养分,久而久之,备上一节精彩的课,也能像这位历史老师一样“只用15分钟”,更诠释着“用一辈子备课”的观点。
【阅读感悟】阅读这两个章节,能让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存在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无差别的”“抽象的”,要看到其不同的存在,确认其不同的“个性”,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因材施教,“小步伐”发展,“多方位”评价,学生成长的每一时刻,“跳一跳”就能达成其成就点,且在教师的引领和陪伴下,不断收获着自信和成长,师生相互信任、融合,相互关心、尊重,共享教育的幸福。要达到这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谈不上学生的成才。
一是从“抽像学生”到“个别对待”。日常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班里学生纪律散漫,课堂上不能专注,小动作不断,总之,就是不按老师安排行事。究其原因,这种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大部分不是学生的品德问题,而是教师组织学习的问题,也许在某一堂课的教师眼里会存在“抽象学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标准。缺乏个别对待的学生,可能会在课堂里感觉到无所事事,或者缺乏挑战,或者缺乏成就感,就会懈怠甚至破坏纪律。课堂上大部分纪律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上脑力劳动出现故障,特别是缺乏智力挑战。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阅读教育著作等根本书籍,需要不断向同事学习、向小学生学习、向身边一切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事物学习,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维护学生的“自尊”,奏响学生个性成长的“交响乐”。
二是“用一辈子备课”。再提文中那位历史老师,一句“用一辈子备课”道出了他的学习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态度,这里体现一个字“学”。关键是如何认识“学”?“学”的时间何来?
作为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管理服务岗位、后勤服务岗位需要履行职责;作为子女,我们有父母需要照顾;作为父母,我们有孩子需要养育;作为社会人,我们有着种种的应酬和无奈……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科学统筹、完美融合是我们每个人亟需做好的,这里的“学习”是关键,因为若要工作和生活有质量、有品位,需要不断学习和充电,需要不断丰盈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幸福完整。
时间管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叫做“四象限法则”。其中,重要且紧急的事被归类到第一象限,这个是要优先解决的,但重要不紧急的事更需要规划,因为能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郝晓东老师在《教师成长力》一书中这样说道:“要优先完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专业学习、健身、与重要之人联系,即要事第一;高效率做完重要而紧急的事,比如看病、备课、上课、处理突发事件;少一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比如取快递、接电话、填表格;少做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比如闲聊、无目的地刷手机。”他提到:事务是彼此联系的,当减少“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时,就腾出时间给“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当优先“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时,“重要而紧急”的事也会越来越少。比如,长期健身,就会减少生病;阅读量大了,备课的时间就会减少。以上描述,针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多么形象而贴切的忠告。的确,读书学习就是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也是提升自己最为便捷的,如能持续且深入做好,便会省去自己很多的“备课”时间,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更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不会总抱怨“没时间”,久而久之,也能向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用15分钟备出一节精彩的课,让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更有价值,做到这点,任重而道远,我们共同努力!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彼此关照,相互信任,师生便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教育生活的“完整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