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动荡的时代,如何靠信仰获得安全感

文化   2024-09-07 18:43   北京  


看似物质发展丰盛的当下,万事皆安,但种种恶性事件的频发,就如同一块丝绸遮盖下的虱子,早晚都会跑出来。


精神世界越是荒芜,越要用外物填补,归根到底,这是如同黑洞般的恶性循环。


人们对物质的抗体越来越弱,你能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越来越少。


起初,一片麻醉药可以止疼五小时,如今却只有三十分钟。


一件物品带给你的兴奋感曾经是三天,如今买到手半小时后,你就兴趣全无。


毁掉一个人内在平衡的最快方式就是高频刺激。恐怖的是,现代人无可避免地暴露在大量的高频刺激下,仿佛一场精神磁爆。


短视频,社交软件,娱乐内容。


我们不断认识新的人,结束,再认识新的,再结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蜉蝣,朝生暮死。


许多人在此状态下很痛苦,却无法摆脱,因为只有熟悉的刺激感才能让他感到安全,人类本是习惯的奴仆,而安全感是永恒的底层需求。


哪怕这份安全感的来源是痛苦。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位英国人痴迷中国功夫,16岁到少林学习武术,一扎就是20年,现在回到伦敦开武馆,传扬中国武术精神。


评论区有个充满反讽的留言:


难道他不用找份工作,赚钱还房贷车贷,结婚生子吗?


看似调侃,实则细思极恐,我们似乎正在作茧自缚,用那些所谓世俗意义的“成功”来定义人生,将真正应该传承下来的东西弃之如敝履。


按照长辈们的口吻就是:你不务正业,干这个能赚钱吗?有前途吗?


能理解他们是曾经穷怕了,所以就算今天的物质条件已经足够丰厚,他们骨子里仍旧根植着对于动荡的不安感,要囤积,要积攒,要出人头地,并将这种执念灌输给子女。


但庆幸的是,新生代在富裕的环境下长大,他们更愿意追求心之所向。


一些人做着背离主流的事情,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名,赚不到大钱,但那又怎样,他们追寻的是真正忠于自我的生活方式,用信仰所支撑起来的内心安宁。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让你用信仰作为逃避现实生活责任的借口,确实有一部分人打着“佛系”“做自己”的旗号恶意摆烂。


信仰这个词,国人不爱用,在很多人眼里它等同于宗教,拜某些狂热信奉者的极端行为,造成了宗教在大众心中的污名化。


而我想说的,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新文化信仰”,它不再拘泥于传统宗教,又或者是回归到传统宗教最正确的根儿上。


无论是信佛求道,还是坚持着某个小众的习惯或爱好,这些人都因为信仰而获得内在安定。


以外物为依托的安全感终会消失,哪怕对于自身肉体打造的追求,也一定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无可挽回。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被关在小黑屋一周,门再次打开后,他却面带笑容地说,我并不孤独,我脑子里的音乐一直陪伴着我。


精神动荡的时代,用信仰获得安全感最核心的主旨是:不要跟风。


要通过剖析自己建立完备的独立思考体系。


大众鼓吹的主流营销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想想为什么商家要把钻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想想为什么他们说不买钻戒向你求婚的男人就不是真的爱你。


想想那些在网上宣扬“大女人”主义的博主,他们不停告诉你:去搞钱,去瘦身,别碰男人,会变不幸。


这些说辞的背后有没有可能是为了卖掉一颗颗钻石和一套套自我提升的课程呢?


有人问过你到底需要什么,你喜欢过什么样的人生吗?


没有。


他们只想不断地塞给你,塞给你。


当你被外在的物质和观念填满,就没有空隙留给信仰了。


本质上,使大众不安,焦虑,才能推动利益流动和经济繁荣。


这并不是说,天生喜欢漂亮衣服,奢华生活的人就不对,信仰并非硬性要求你去做苦行僧。


而是了解真实自我,寻求到内在安宁地去过一生。


就像有些人注定上不了朝九晚五的班,而有些人则注定没办法去社会上摸爬滚打出一番天地。


让守旧的人去开拓,让开拓的人安稳下来,都是一种对天性的剥夺。


精神动荡已成为当下的时代特征,海里的风浪很大,如你如我一样的小船,还是应该尽早升起信仰的船帆。




 

盐一糖九
剖析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