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在寂静中面对真实自我

文化   2024-09-14 19:11   北京  


人生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


这是我在34岁的当天最大的感触,但是这看似悲观的认识却并未让我感到脆弱无助。


相反,它让我体悟到,人生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在寂静中面对真实自我。


一天中最难受的时刻应该是黄昏,在白昼和黑夜的交接点,心绪一片混沌。


此时,我对于寻找一个外在依赖,一份温暖,和一双耳朵的欲望达到顶峰。


此时,也是我最容易妥协于世俗规训的时刻,但是当夜幕完全黑下来以后,我的心就能再次趋于平静,不再疲软。


我想,人生越往后过,是一定会迎来整个命途中的“黄昏时刻”的,那时的我,也注定要和薄弱的意志拉扯。


那应该是一个分界点,也许我会后悔没有结婚生子,也许我会后悔结婚生子了。


没人知道,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因为书写的缘故,常常会将自身感受置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时刻。


写作的人都有重回现场的能力,我会想起曾经一个人忍疼看病的经历,想起独自住院的那间病房,想起深夜陪着突发疾病的爷爷前往急救室。


每次去医院,我都有一种平静而绝望的感受。


观察人群,识别气味,病人,医生,家属,女儿,父亲,母亲,儿子,妻子,丈夫,员工,经理。


好多身份的集合,在疾病面前,通通被稀释殆尽。


医院里,只有痛和不痛,病与不病。


坐在有些嗝屁股的椅子上,我想起关于它设计的缘由。


医院的椅子之所以冰冷坚硬又滑溜,是为了让无意识昏厥的人能从椅子上滑下来被人发现,及时得到救治。


这又使我想起一张图片,候车站窝在座椅上的一名中年男子,看似像是睡着了,实则已经死去多时,一位僧人躬身拉起他的手,为他超度。


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或者过度不依赖,其实都是一种病态。


而我,有后者的倾向。


我总觉得,人类之所以要为自己制造出这么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事物,是为了逃避面对自我。


内在创伤越多,越混乱的人,越是害怕在寂静中与自我碰面。


所以才要不断去人群中,去喧嚣里,让声音和体温阻断与自我的连接。


可是人终归要回到寂静中,就像黑夜总会来临。


小说《喜宝》中有一幕我印象很深。


十分富有的老人勖存姿,最后一个人孤单地死在床上,周围没有家人,朋友,甚至一个陌生人。


当然,也有温馨的死亡,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中,老人躺在自家床上,旁边围着自己的老伴,孙女和最爱的狗狗。


但是这样的温馨毕竟出自于剧本,现实中,死亡要么来得猝不及防,要么就是需要一个人孤独面对。


无论是谁,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是智者还是愚人。


我以前是一个需要不断从他人的确认中证明自己被爱的人,本质是我不够爱自己。


因为内在匮乏,我走过很多弯路,事实证明,在疯狂求取爱意的路上,没有鲜花,只有荆棘。


后来,我学着自爱,我开始探索自爱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看过一些网上的东西,一些书。


但最后我觉得,真正的自爱,是终于能够接受自己可能不会被爱的现实。


但讽刺的是,当我真的放下被爱的执着后,反而被人说很有魅力。


这真是个魔幻的哲学问题,但其实我不懂哲学。


在寂静中,我还发现自己很喜欢去看这个世界的黑暗面,当然,是以安全的方式。


电影,书籍,纪录片。


看到黑暗,就能让我更加珍惜光下的生活。


不知道夜有多黑的话,就总觉得自己该被上天眷顾。


预设人事无常变化的可能性,才能更好沉浸于眼前人当下的好里,并学会感恩。


感恩你此刻的爱意,此刻的善良,如果有一天,你不得已要变得冷酷无情,我也可以接受。


写到这里,我的脑中突然出现一副画面。


年三十热闹的家宴,我竟然也有幸体会到儿孙绕膝之乐,大家红彤彤的笑脸被饭菜的热气蒸腾着。


窗外是烟花,电视里是春晚的歌舞。


小辈们在吐槽工作,生活和孩子的学习。


我笑着听,不多言语。


饭吃了两口,菜吃了两口,肉已经无法消化。


吃完了就退回自己的卧室,也许老伴还在,也许老伴不在了。


然后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在寂静中,面对行将就木的自我。


像过去的每一个夜晚一样,我写下:自己战胜了那么多个脆弱的黄昏,如今也终于迎来了平和的黑夜。


但也许,之前那些热闹我这一生都不会有,但那又如何呢。


我依旧会坐在桌前,在寂静中,获得人生最大的安全感。


我随时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希望你也是。


别害怕脆弱的黄昏,因为黑夜,终将降临。





盐一糖九
剖析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