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你的热爱

文化   2024-09-08 20:25   北京  
漫画家蔡志忠曾在采访中说过一句话:

登上喜马拉雅山的人,一定不是体力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他死也要登上去。

这话透着股只要你认定一个方向死磕,就绝对能走到最后的意味。

道理没错,但细想下,需要两个前提。

一,你得从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热爱所在。

二,能一直做下去

蔡志忠很小的时候就励志画漫画,因着对这份热爱的坚守,慢慢唤醒了所谓的天赋。

但我们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教育大于生命教育

让你活和让你好好活,是两个概念。

我是90年生人,我的父母就曾告诉我:你要在大学选一个好就业的专业,这样毕业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是那种旱涝保收,安稳退休的。

以前看过一张很讽刺的图片,一排学生脑子上方飘着不同的形状,有圆形,方形,心形,老师手里拿着一把剪刀,把它们都剪成了同一个形状。

所以,是谁杀死了我们的热爱呢?

首先,父母觉得我们喜欢的东西没用,也并不打算为我们刚刚露出苗头的热爱创造供它生长的环境。

然后,学校的老师进一步修剪了我们的思维。

统一,乖顺,好管理。

接着,我们变成了如出厂罐头一般的大人,被批量送进社会,刚好领导们不喜欢刺儿头。

所以,请不要责怪那些看上去畏畏缩缩,没什么出息的成年人。是因为大家从小就未被赋予过探索自我热爱的勇气。

这就像你为了学习母胎单身,一出大学门儿,父母就让你结婚。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热爱是什么。哪怕有幸察觉到内心小火苗的人,也要费好大一番功夫,甚至走好长一段弯路才能找到。

更多不幸的大多数,只能在“我就是个普通人”这样的自我压抑中,轻飘飘地度过一生。

没有深刻地热爱过什么,也不快乐。

我常在文章中提到动漫《水果篮子》中的一幕。

女主角说:每个人都是一颗颗饭团,每颗饭团的背后都粘着一粒梅干。

饭团自己看不到,所以觉得自己只是一颗普通的白饭团。

但其实我们一出生,身体里就都被埋下过一粒种子。只不过它能不能发芽长大,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一个体内有着当篮球天才种子的人,如果出生在大山里,一辈子没走出来接触过篮球,那这颗种子就注定枯萎。

残酷一点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没有热爱”的人,这样才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去做那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保持社会的运转。

我并不是要你为了寻找热爱不顾一切地抛下生活,而是说即便做着只为谋生的工作,也可以不放弃寻找热爱的念头。

哪怕阻碍重重,父母,伴侣,领导,一路上都有人企图杀死你的热爱,甚至是你自己。

耳边充斥着“别折腾了”的声音。
找寻热爱的路很漫长很痛苦,尤其是长大的我们已经把它丢了那么久,但艰难并不代表无计可施。

如果你自己无法看清自己,那就借助外力。

无论是书籍,还是天赋解读咨询,都可以缩短你寻找热爱的成本,少走弯路。

当你细心观察感受,其实你的热爱就躲藏在细碎的生活中。

想想你做什么是单纯为了高兴去做的,你擅长什么,有哪些比普通人稍微做的好一些的事情。

多留出点儿时间和自己对话,重视自己。

同时,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因为将一束小火苗聚拢成能够照亮夜空的熊熊火焰,需要你不断加柴添油,放入一切可以助长它的东西。

期间会有狂风暴雨,还有来袭的野兽和人群试图熄灭它,有时候它也会退回到微弱的火苗。

但你要保持耐心,一次次将它重新燃起来。

你肯定会有烦躁,想放弃,讨厌它的时候。

很多人在途中忍受不住疲累选择了停止供养它。

这非常可以理解,谁愿意给本就负重的人生再加码呢?而且还有可能看不到结果。

就好比写作,我也不知道能写出什么,能写到什么时候。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可以,但我真的能以年为单位的去写吗?我写的东西又会有人喜欢吗?能带来收益吗?
但是就是带着这样的恐惧,疑虑和那微弱的火苗,我一路走到今天,已有两年之久。

我清楚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依旧伴随着各种困难和痛苦,但又似乎能稍微写出点儿动静来,而且越来越能不费力的坚持住。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背后的那颗梅干,我生命里埋藏的热爱吧。

慢慢寻找,一点点挖掘,只要你还没放弃,就一定可以让它破土而出。

积雪终会融化,然后春天就来了。

 


盐一糖九
剖析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