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羞于谈感情,源自于对爱的绝望

文化   2024-10-19 16:36   北京  
同事里有孩子上初中高中的,在单位吐槽,学习成了他们之间最大的矛盾点,女孩儿还好,男孩儿自己不知道学的话,需要紧盯着写作业就相当“废妈”。

我在一旁听,因为自己未婚未育,所以无从插嘴太多,但是听多了,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好像现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除了学习,没有什么其他可说的了。

这让我想起了武志红的书《为何家会伤人》中的一句话:中国家庭羞于谈感情,源自于对爱的绝望。

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内容其实很浅显,不是停留在吃喝,就是被学习占据,基本都停留在浅层的语言联结上。

家长关心的是你学习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好大学,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到了适婚年龄能不能顺利遇到好对象。

你会发现,父母所有的担心都是指向外在,他们希望孩子的成长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个体的需求。

要说哪个家长愿意和孩子坐下来一起交流感情,或者针对某件事各抒己见,说实话很难。中国人会觉得和家人谈感情很“肉麻”。

就好像哪怕和孩子闹矛盾了,母亲也会以一句“赶紧过来吃饭”作为事件的收尾。

而不是掰开揉碎地去把问题理顺。

回想我的成长经历,就是如此,父母希望我在安稳的事业单位踏实干到退休,哪怕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不了任何成长空间,也要强压住我待在这里。

他们从一开始对我的看法就是:你不行的,你不可能适应社会上的竞争,你没有这个能力。

再说关于婚姻,我母亲的态度一直就是,不要管喜不喜欢,对方工作好,家里有房就可以了,你也不是什么美女,工作也一般,就不要挑三拣四。

父母常常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妄下定义。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我和我妈在电梯里遇到同楼的住户,对方问:你闺女在哪儿工作啊?

我妈说在公园。

对方又说:在公园好啊,那具体做什么啊?

我明显感到我妈迟疑了下,然后用非常小的声音说了句:卖票的。

那一刻我站在她旁边,心情复杂。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笑,笑她生怕别人看不起的那份自卑之心,笑她明明口口声声说我这是如何难得的铁饭碗,却在外人面前根本不愿大声说出来。

那一瞬,我的内心有一种绝望的释怀。

中国人的婚姻,很少是因为爱和情欲而结合,大多数都是因为“安全感”,就像过去人喜欢选老实人,而现在则是房车钱,这些条件中,唯独缺失爱。
以安全感为核心组成的家庭,生存焦虑势必会大过对爱的渴求。
我的成长中没有体会过温暖的肢体接触,全程都处在吃喝拉撒,学习,工作,催婚这些极度表面化的人生进度中。

我相信很多中式家庭都是这样,其实除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饭以外,彼此根本没什么了解。

越是如此,越会觉得谈感情这件事难以启齿。

简单粗暴的家长更是会来一句,有什么可谈的,每天伺候他就已经够累的了。

然后再顺势扯到做饭,洗衣服,上班,忙完小的忙老的的辛苦上。

所以爱在中式家庭里,是“生存”,我让你好好活着,吃饱穿暖,上好学校,找好工作,顺利结婚,完成人生“大事”就可以了。

至于你内心怎么想的,我没有兴趣,也不知道该怎么去了解。

但是每个人在生命之初对爱都是有所渴望的,也曾试图向父母要过爱,但后来发现父母要么是忽视,要么是直接切断。

就好像当你伸手要一个拥抱时,对方却一巴掌把你的手打开。

对爱的绝望,由此产生。

我们在生命初期都是一片空白且心性敏感,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将我们塑造成型。
如果我们张口要爱,他们给不了,我们就闭上嘴。

如果我们要拥抱,他们撇过头,那我们就收回手。

我在想,假如没有了学习这根绳子,我同事和她们孩子之间还会有其他捆绑的话题吗?

如果撇开工作,结婚,生子这些父母竭尽全力安排插手的事情,那他们和成年后的我们之间还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吗?

就在此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那么着急想让自己的孩子生育。

大概是他们能隐约感觉到,和孩子之间的羁绊渐渐消失了,所以要赶紧用另外一个和家里所有人都有所牵连的新生命,去开启下一轮“生存”羁绊。


盐一糖九
剖析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