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赚舒适区以内的钱,挺好的

文化   2024-07-09 19:36   北京  

最近进入暑期,工作量大增。

同事里有抱怨者,一边消极怠工,一边想着什么时候能离开这里,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也就是搞搞副业。

对于没有搞过副业的人来说,没动手之前,一切都是令人憧憬的,都抱着,我就是没干,干了我也能行的心态。

每每听到抱怨本职工作,大谈自己未来计划的朋友。

我都会怼上一句,可以,现在辞职,没毛病。

说完这话,对方立刻没了下文。


我写作已有两年时间,林林总总赚了点外快,但完全不到能每月养活自己的地步。

越是搞过副业的人,越明白其中的难度,我不知道别的,至少对于写作来说是这样。

从小红书,知乎,一路到公众号,除了吭哧吭哧写,我没发现别的捷径。

肯定有赚钱的副业,但我做不来,那并非我的舒适区。


眼红过赚钱又多又快的行业吗?当然。

也曾被网上鸡血洗脑过:人,就是要跳出舒适区。

但后来种种实践证明,所谓的跳出舒适区,不过是把未知风险区,变成新的舒适区罢了。

单位里几多传闻,某某曾出去创业一两年未果,最后灰头土脸,无功而返,一圈下来,终于老实安于岗位上。

出头之人,不是没有,但细想下来,能有几个?

索性,我不再难为自己了。

做着一份相对枯燥机械化的主业,但因为休息时间固定,反而能支撑起我的写作规划。

所以我觉得,就赚自己舒适区以内的钱,挺好的。

网上的那种:你要走出舒适区,才能得到磨炼和成长。也并非毫无道理。

但是细想下来,人离开了舒适区,就真的能变更好吗?

我因为身体原因喝不了酒,就非得逼着自己去干那种觥筹交错的应酬工作吗?

我不擅长交际,不喜欢动荡,就非得逼着自己一天去一个地儿,满世界见客户吗?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挺有感触:

一位从大厂辞职出来创业的女性说:

我以前工作,只要按照要求改动工作范围内的一小块就好。当时觉得没意思,头一铁,出来创业。

网上说了嘛,人生应该是旷野,而非轨道。

但等你真到了旷野,你就发现根本就没有路,没有方向,所有的一切都要你自己去摸索,这才是最累的,因为从大到小,全都要一点点搭建。

真到了旷野,反而怀念起轨道。

网上似乎隔一阵子就会流行起一种观念,从最开始的“走出舒适区”,到后来的“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再到现在的“人生旷野”论。

歌手李健就曾评论过:

眼下的苟且里也有诗意,所有的远方也是别人正在经历的苟且。

人能把自己的“舒适区”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在还没把自己擅长热爱的点找到之前,却总想着“跨界”。

东做一下,西做一下。

什么赚钱做什么,想多赚钱的想法谁都有,也无可厚非。

但能赚大钱的路,也一定不是一条好走的路,更何况你可能还不擅长。


拿写小说为例,我也知道写言情文爽文一类的能拿到丰厚稿酬,而我写的比较晦涩,阴暗的悬疑题材受众就是比言情少。

我也曾一度为了想多赚钱,逼迫自己硬着头皮去拆文写文。

但最终发现我就是做不到,哪怕我逆着自己的心性写出了言情小说,最好的成绩也可能只是刚刚入编辑的眼,更别提拿到高稿费了。

但就这种水平的言情文,已经是我耗尽所有气力之后的结果。

所以我果断放弃。


把舒适区里的事儿做好,整明白了,然后再一点点往外扩展,我觉得就是最好的成长路径了。

演员王传君曾在采访里说过一段话:

可能你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成功人士的采访,你觉得,哇,我好向往。

但是,不要向往别人的生活,别人跟你说的不一定是真话,尤其是成功人士说的话,不要太相信。

只有自己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干,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到什么地方。

别人的话只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

从《我不是药神》开始,到现在的《默杀》,我一直都很喜欢他,是个踏实做事的人。

最后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英文演讲:

Ego is the end of everything.

Hard work, keeping your head down. Humility, and persistence.

You can only control what you can control.

If someone calling you useless,does that make you useless?

自负是一切的终点。

好好做事,保持低调,谦逊和长期主义。

你只能控制你能控制的。

如果有人说你“没用”,这句话是否让你真的变得“没用”了?

走出自己的路,但不一定非要走出舒适区,可以选择不断向下深挖。

时间终会带来答案。


盐一糖九
剖析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