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不好的女性,在亲密关系中会很难

文化   2024-09-25 20:54   北京  
心理学上讲,人的亲密关系模型起源于和异性父母的相处模式。

也就是说,男人取决于和母亲的关系,女人取决于和父亲的关系。

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无论好坏,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

尽管一个女人的父亲是酒鬼,而她也在极其努力地避免去找和父亲同样的人,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意识虽然清醒,但行为却会被潜意识支配。

因为人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熟悉”,无论这份熟悉是酒鬼的父亲,还是冷漠的母亲,痛苦也是一种熟悉,所以很多人就算知道这样做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但还是会为了这份熟悉感而甘愿忍受。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相亲节目,男嘉宾的大男子主义深受众多女士的青睐,唯独一位灭灯,她说:我不喜欢强势的,我还是喜欢和我爸爸一样温柔和蔼的男人。

她是南方家庭养育出来的软糯女子,和爸爸关系亲昵,自然会以父亲作为择偶标准,这样的熟悉感是正向健康的。

但很残酷,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幸运。
为什么说,很多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会在两性关系中磨难重重。

因为我们会不断寻找错误的熟悉感去重复痛苦。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以前对自己不了解,但经历了几段“非正常关系”后,我终于停下来开始反思自身。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和父亲的关系比较疏远,他也有他自己的原生问题没有解决,他比较擅长逃避,不喜欢直面解决问题,只关注自己的人生需求。

哪怕曾经弱小的我向他求助,我也能感知到他的无能为力,作为一个父亲,他并未发展出保护女儿的能力。

这不怪他,每个人都是带着往事的幢幢鬼影行走至此。

但是我和他之间的“距离感”相处模式对我的亲密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

我之前所有的亲密关系模式,要么是单恋,要么是远距离恋爱,最密集的接触是我飞到对方的国家,和他24小时不间断地相处了一个月,期间我便感受到自己多次情绪波动。

想逃开,想喘息,想躲回自己的空间。

如今我仍旧记得坐上飞机离开时,内心那股脱逃的快乐。这样想想,自己近乎残忍。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亲近障碍”,追根溯源,我和父亲的相处模式便浮上水面。

从内心来讲,我十分渴望亲密关系,但同时,我也知道,如果不改变或者刻意警醒这种对于关系中疏远对方的需求,我就不可能拥有一段健康关系。

所以,我必须做有意识的认知调整。

很多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在亲密关系上都会苦难重重,就算我已经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也知道真正适合我的人是什么,但我仍旧摆脱不了对于“不健康”类型的心动,因为那是我的原始模版。
对于同一种类型的人反复“上头”,不加以克制的话,就注定要一直受煎熬。

后来我也看过一些资料,为什么已经长大成人的自己,明明发誓一定不会找像父亲或者母亲那样的人,却仍旧避无可避地陷入怪圈。
一个家暴父亲的女儿,最后找了一个家暴丈夫。
一个酒鬼母亲的儿子,最终娶了一个喜欢出去交际应酬的妻子。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修补童年创伤”。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很常用的概念叫“投射”。

我们会不自觉地将伴侣投射成父亲或母亲,企图从他们身上修补我们和真正父母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

拿我自己举例,为什么我总是迷恋疏远型亲密关系,只要靠得太近就会排斥逃避,是因为我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就是如此,我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我总试图想在疏远型关系中做修正。

但事实是,我一直都很失败,因为我从一开始选择的疏远型关系就很畸形,无论是多年的暗恋,还是几年才近身接触一次的异国恋,都导致我从未被健康的亲密关系沁润过。

在追求熟悉的安全感和直面痛苦之间不停撕扯,这是我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很多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有时候我们意象中渴求拥有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它极有可能只是你童年遗留下来的残影和空洞,你想要在伴侣身上重新填补修正它,仿佛这样做,就能回到童年,修复好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一样。

但我们必须要认清的是,伴侣不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没有义务做我们的心理医生,或者作为我们修复创伤的工具。

所有问题,最后都要自己面对,处理。

我很清楚我的疏离障碍,也深知它的根系扎根于灵魂。

我十分渴望亲密关系,但我身上的刺却并不能被轻易拔除。

如果有幸,命运赐予我的伴侣在不远处等我的话,我一定会坦诚相告这一切,关于我的硬冷和疏离,如果对方能和我一起穿越风雨,那我也必将不离不弃。


盐一糖九
剖析原生家庭的隐秘之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