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要做到“六要” (一)

文摘   2024-10-21 09:18   辽宁  

“回归课堂”要做到“六要”

(一)

       “在夯实知识基础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这是高考对高中教学的积极引导。

       什么是回归?就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什么要回归?言外之意就是曾经迷失过。脱离课标,脱离教材,是以往高考试题的特点。但新高考以来,强调依标据本,是明显的命题特点。也可以说,依标据本是“回归课堂”的总的原则。

        在这个总原则的基础上,我觉得高中生无论处于哪个学段,“回归课堂”须做到“六要”。






       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积累。

       高考试题,每一题都不是简单地对一个知识点、一种能力进行考查,而是具有明确的综合性。综合性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孤立地理解和识记知识,而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停留在只知道某一知识是什么,而不知道它怎么来的,又能运用到什么情境中。就某一学科而言,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且彼此之间存在关联。

       课堂的价值在于,它是知识理解的主要场合:有老师的启发引导,有同学的思想碰撞,有自己的深入感悟……理解基础上的识记与运用,才能让知识“动”起来,才能掌握得牢固。知识由一个个的点,串连起一条条的线,进而连线成面,学科系统也就建构成了。很多同学的知识是碎片化的,面对试题,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难以敏捷地调取相关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够造成的。

       二要注重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没有无基础的能力,也没有无能力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础在能力的运用中不断得到强化,能力在基础的积累中不断提升。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能力的养成:独立的问题分析能力,与同学进行的合作能力,深度思考的探究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跟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样,能力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甚至学科之间也存在能力之间的联系,比如计算能力在多数学科上的应用,数学思维对物理分析的作用等。

       能力不是想形成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在高一、高二就想答出高考所需要的理想分数,也是很难的,因为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正确方法的运用下,是螺旋式的上升,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这个“量”主要在课堂上一点点地完成,没有捷径。而且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梯度,前者都是后者能力实现的基础。

       三要注重素养的持续性积淀。

       与知识和能力不同,素养是养成的,是需要时间来积淀的。知识靠识记,能力靠训练,但素养需要时间上的持续性积淀。新高考以来,命题注重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课堂,仍然是素养形成的主渠道,通过课堂的学习,要明确各学科要求的基本素养有哪些,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高度,在日常如何能够养成相关的素养等。

       2024年地理高考新课标卷4~5题,以工业园区规划的各功能分区容积率差异为背景,通过文字信息与示意图的呈现,考查学生迁移所学内容、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典型的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考查。“地理实践力”素养能“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各学科都有相关的素养要求,而且在高考中已经真正“落地”,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科素养的明确和强调。(未完,待续)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