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深写透:“从众”与“逆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记载,7 岁的王戎并没有因为小朋友们竞相采摘路边的李子而跟从,他解释自己安然不动的原因是“从众”,信从前人的经验——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而元代的集贤殿大学士许衡盛夏时经过河阳,虽然口渴难忍,但却没有像众人那样去摘食路边无主梨树上的果子,他解释自己不为所动、“逆众”的原因是——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从众”与“逆众”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取向,但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不打算写这篇稿子了,但刚刚阅完440份卷子,觉得还是有东西要写。原因当然是考生对题旨的理解存在问题,进而在立意上也出现了问题,思维的深度上也就出现了问题。
作文题目虽然有“但应该做出何种选择”的要求,但在对材料和要求的理解上,从整体出发,还是要尽量避免“非黑即白”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在立意上,要尽量避免从二者中做单一的选择:或者单一地论述“从众”,或者单一地论述“逆众”——这类作文不在少数,有的考生就拟题为“从众诚可贵,逆众价更高”。
从思维品质的体现来看,仍然需要考生从“对立统一”的角度阐发感悟与思考。二者看似是“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取向”,但从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来说,需要考生从“相反”中发现二者“统一”的机缘或载体,建立“统一”的联系。建立联系,是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深刻”要求之一,即“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一些考生在立意上颠倒了因果关系:从众以积累经验,逆众以坚守本心。
这类作文,把“从众”和“逆众”理解成为“积累经验”和“坚守本心”的前置条件,建立了一种错误的联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因为经验能让人少走弯路,才在需要的时候“从众”;因为一个人要坚守本心,必要的时候才“逆众”。看来,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才能让对“启示”的论述更准确,更有意义。准确理解材料,是启示更有意义的前提。
对材料理解存在偏差,还有一种情形:把“古”“今”引到立意中来。“从众”是从“古”;“逆众”是逆“今”。思维的僵化致使一些考生出现了“生拉硬扯”的问题。这也暴露了一些考生对材料的关键信息把握不够的问题。
王戎年龄虽小,但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还有那么多李子,显然是因为李子苦才无人采摘。材料里有非常明确的信息:信从前人的经验。这里的“前人”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古人”,否则,就会把作文写“窄”。“经验”,是立意的关键。
位居集贤殿大学士的许衡阅历显然更深,更有自己的修养:“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话语的情境是“盛夏”“口渴难忍”。显然,这是在称颂许衡的内心操守。关键词“吾心”,指向的是一个人内在操守,或者更广泛地说,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追求。
对材料的理解,要抓准关键信息、关键词,才能做到对题旨理解得准确。
这篇作文,最稳妥的写法,是分述“从众”与“逆众”,最后建立二者“对立统一”的联系。
这篇作文的基本模型:
什么是“从众”?为什么要“从众”?怎样“从众”?
什么是“逆众”?为什么要“逆众”?怎样“逆众”?
对两个关键概念的阐释,要以材料的含意为主。而“为什么”和“怎样”需要结合现实。这是启示类作文由此及彼的思路呈现。
从作文来看,相当多的同学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缺少“对立统一”联系的建立,虽说是中规中矩,但也失之于深刻。
“从众”和“逆众”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缺少其中的任一面,都可能让人生之路不那么趋近完美。
“相机”,是在“从众”和“逆众”中做选择的关键,也是必要的条件。需要考生在作文中明确写出什么时候需要“从众”,什么时候需要“逆众”。
在分别完成对“从众”和“逆众”的阐述之后,得需要有这么一段文字做总述。这是实现这篇作文写得深刻的一个方面。
那么,另外还可以怎样实现作文的深刻呢?
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篇作文在构思上,可以实现两层思辨:
上面讲到的适时“从众”、择机“逆众”,是第一层面,也是大层面。还有第二层面,即小层面。作文的深刻,往往也就会在这更小的层面体现出来。
从众而不盲从,逆众而不特立。这是在具体分述“从众”和“逆众”时不可不写出来的小层面的思辨。当然,这个部分,也可以在“怎样”“从众”和“逆众”中写出来。
此外,作文要求考生思考在“从众”与“逆众”中“应该做出何种选择”,这是立意的关键,考生应该就此做出回答。在行文时,可能会触及到思考力、价值观、操守情怀等内容,考生要在遵从设问的条件下,合理、自然论述。
中国传统节气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