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方向看志愿的选择

文摘   2024-06-11 21:38   辽宁  

从就业方向看志愿的选择

       为自己的未来制定一个比较完美的志愿规划,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

       提到职业与志愿的关系,就不能不说一下高校毕业之后的去向问题。

       本科毕业,基本的去向是就业和深造。正如前文所谈,在当今的时代,深造应该是让自己更适合职业发展需要的重要选择。有实力、有能力的同学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深造的渠道,一是国内高校就读,二是国外高校就读。国内高校就读主要有免试的保研和考研。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有深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考研缓冲一下就业的压力。

       对多数考生来说,毕业的去向主要是就业,包括硕士就业。

       就业的最大途径,就是各级各类企业的招聘了。这部分占据了本科就业或研究生就业的很大比例。这也是更多考生志愿选择时,重点考虑就读院校和专业与企业所需“对接”适切的主要原因。只要是“知名”,无论是国企、央企、民企还是外企,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而比较高的标志,就是你所就读的大学和专业,是否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华为是中国民族企业的“顶流”。有一篇文章《华为最新领导班子亮相,13位高管带动母校》,很是能让正在选择志愿的考生和家长们清楚,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正确选择:只有更好,只有更高。

       与研究生报名人数同步增长的还有两个领域:公务员和基础教育的教职。

       2023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50万,相比2022年增长了50万人。而2024年公务员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大关,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辽宁省也呈现“普涨”的态势:2023年招录7492人,报名已超20万人;2024辽宁省考招录6996人,全省报名人数已超23万!

       未来打算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现在也应该关注一下哪些专业招录量更大,哪些专业更适合将来参加公务员国考、省考的竞争。部队文职被称为部队中的“公务员”,也是可以考虑的就业方向。

       选调生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

       中央部委和省市都有选调生招聘计划。中央选调生的标准要求高:2024年,入围中央部委选调名单的高校共有34所,其中,原“985”高校32所,原“211”高校2所,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辽宁省选调高校名单基本涵盖了“双一流”高校,普通选调生的高校基本是辽宁省属的公办本科院校。

       反映从事基础教育强烈意愿的教资报名人数,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教资报名人数跃升至1144.2万人,10年间翻了66倍,成为了声势浩大的“全民大考”。

       教师资格证参加考试人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大学毕业生“求稳”的工作心态,如果更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为民族教育铸牢根基。同时,我们也看到,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的“国优计划”,其意也在强化从事基础教育人才的基础素养、科学素养。

       意欲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考生,当然会选择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就读,成绩优秀的考生更应该瞄准部属六所师范院校。当然,考入其它高校相关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在大学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目前,很多地区的教师招聘对象,已经不限于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更多“双一流”尤其原“985”高校的毕业生成为一些地区或学校的招聘对象。除了常规的校园直招之外,一些地区还设置特岗教师岗位招聘。

       另一个就业的途径是考取事业编。以2024年为例,辽宁省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6897个岗位,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岗位是4410人。从工作岗位和招聘数量看,还是非常具有参与意义的。辽宁省2024年招聘的岗位分为五类:综合管理类、社会科学专技类、自然科学专技类、中小学教师类和医疗卫生类。

       而高校的急需岗位或特殊岗位招聘,对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也是非常不错的机会,特别适合那些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对高校毕业生来说,还有几个“曲线就业”的渠道。一是大学生服兵役,二是参加西部志愿计划、三是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四是成绩没有达到本科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可以报考高职提前批的定向士官生。

       这些途径之所以称作“曲线就业”,是因为它们或在服役期间由义务兵转为士官,或可以回地方就业安置,或可以复学享受考研的优惠政策,服役期间立功受表彰的,本科学业结束后,甚至还可以享受保研的待遇。

       其它几项“曲线就业”的途径,大家可以查阅相关政策。

       以上是高校毕业后常见的就业途径,大家多了解一些,会打开更多的志愿选择思路,对当下的志愿选择和填报有很好的意义。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