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深写透:“我”和“我们”

文摘   教育   2024-04-08 20:32   辽宁  

写深写透:“我”和“我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我’。”

       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

       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们”,孰轻孰重?这自然会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提供了两个关键词“我”和“我们”。材料以“名言”的方式,叙述出一个结论:“我们”最重要;而毕淑敏强调:“我”很重要。二者虽然都用到了程序副词“最”和“很”。但从引导语“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的引导倾向看,“我”和“我们”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这是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的前提。

       建立关系,特别是对材料所给的两个以上关键词建立关系,是把作文写深的关键。既然二者不是完全的对立关系,那又如何统一在一起呢?

       从特殊的角度说,“人们的着眼点不同”,也就是“我”或“我们”最或很重要的前置条件不同。如果想论证严密,就需要在强调“我”重要,或“我们”重要时,准确设置它们各自“重要”的条件:在什么情境下,“我”重要;在什么情境下,“我们”很重要。

       因为“我”和“我们”在作文题目的语境之下,似乎是对立的,但从常理讲,它们并非对立,而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便把作文的感悟引向了哲学思考。

       如果考生能够想到、写到哲学意义上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思想的深刻性也就基本表现出来了。

       从二者的关系看,在论述“我”很重要时,更需要设置明确的条件。比如,“我们”,因为一个个“我”而更精彩。这里强调的不是单一的“我”,而是一个个的“我”;而在论述“我们”更重要时,条件可有可无。比如,离开了“我们”,“我”将难以发展,或者任何一个“我”,都不能凌驾于“我们”之上:它们都强调“我们”更重要。

       作文时,还需要清楚“孰轻孰重”在立意上的作用。

       这是一个很有指向的问题,它提醒考生在立意时,在建立二者关系时,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思辨,是现在高考作文测量的一个重要维度。这篇作文题目本身就包含着可以思辨的因素。如果强调“我们”重要,也不能忽略“我”的价值和意义;反之亦然。所以,在主体完成“孰轻孰重”的分析和论述之后,非常有必要设计一段思辨性的“补白”。惯用的句式是“当然,我们在强调……更重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的意义和作用。……”

       作文,如果单纯地围绕“我”和“我们”展开,可能就显得过于狭窄了。题目中还有一处必要的提醒:“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它能让联想丰富的考生,有更多和更大的写作空间。

       二模作文,考到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关系上,“一花”和“百花”也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由此联想,这篇作文是不是可以从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立意?是不是也可以从国家与世界角度,阐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阐释“我”和“我们”的关系?

     

       2023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决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新征程上,中国以实际行动扩大高水平开放,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

                                               ——《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摘自《人民日报》)

       这显然是“我”之中国对于“我们”之世界的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才能写出有境界、有格局的文章,也才能把文章写深写透。高考作文的备考,离不开对当下时事的高度关注。

1

耕种希望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