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优计划”,规划教职未来

文摘   2024-10-28 06:25   辽宁  

关注“国优计划”,规划教职未来


       “国优计划”全称“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制定的一项教师培养计划,意在着重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实施“国优计划”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高质量科学教师培养的需要。

       “国优计划”于2023年9月启动实施,首批试点高校共30所。2024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试点高校名单,新增试点高校13所。

       首批试点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山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二批试点高校有:江南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以上试点高校均为“双一流”高校,另有两所香港地区的高校,其中包括六所部属师范大学。

       2023年,全国共有1636人被录取到“国优计划”就读。第二批试点高校有的已经完成2024年的招生录取工作。从媒体报道的湖南大学的“国优计划”的消息可知,该大学共有61名学生入选2024年“国优计划”,其中推免录取31名、校内二次遴选录取30名。

       这也可以看出就读“国优计划”有两个途径:一是优秀本科生推免,二是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

       由国家持续推进“国优计划”,可以看出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同时,也可以看到,“国优计划”更是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一个非常“高端”的选择。

       教职,近年来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甚至名校的硕士、博士纷纷入职基础教育学校。针对一些优秀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生选择进入基础教育学校就职,甚至在模拟考中,“高学历人才入职中小学是否是人才浪费”的话题,成为了作文题目。前几天,一篇《清北毕业生入职县中学,是教育之幸,还是人才浪费?》再上热搜。

       我们也观察到,原来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招聘,把选拔的目标指向国内外的顶尖高校。近两三年,北方的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招聘简章中,也不独把师范类的院校作为招聘选拔的目标,一些“双一流”高校,甚至包括清北等名校,也成为基础教育学段选拔人才的目标。

       这些动作,一方面看出一些地区和学校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人才争夺战悄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展开;另一方面,就业的选择倾向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着看似出人意料的变化,这——我们也不得不接受。

       这些变化启示我们,在生涯规划上,教职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选项。从近年持续趋高的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可以看到,人们对教师行业的普遍认可,一些地区和学校放开“师范”的专业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教师资格“考证”的持续火热。

       在教职的规划中,我们既可以把眼光瞄向传统的师范院校,也可以瞄向与打算从教学科相关的专业,比如物理方向的理科专业、历史方向与语外政史地相关的专业。一般非师的专业,在教职生涯的准备上,应该在大三至少大四完成相关学科、相关学段的教师资格证的考取。而“国优计划”试点高校的办学层次,也启发我们,升学的目标应该是高层次的高校。

       当然,未来从事教职,我们也需要关注传统的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第一层次,当然是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然后是师范院校中的“211”高校,再是各省排名第一的师范院校。全国师范类院校有200所之多,开设师范专业的高校也有六七百所,这是有从事教育工作想法同学的传统选择,也是常规选择。

       2024年,在公费师范生成功培养的基础上,我国调整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以往的四年制本科不同,从2024年开始,国家公费师范生将采用“4+2”本硕连读模式。公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可以继续免试攻读两年的教育硕士。这一调整提高了公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与“国优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理解了“国优计划”和“公费师范生计划”,还要提一下“优师计划”。“优师计划”包括国家优师专项和地方优师专项。“优师计划”就业定向的特点更明确,但从就业的稳定性角度来说,教职还是不错的选择。

       教育,在AI时代,是不能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交流,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成功的教育,情感的交流不可或缺!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