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与复合型人才
日前,21种新专业列入我国高校本科目录,具体如下:
金融审计、国际法、司法鉴定学、工会学、家庭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数字人文、资源化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科学、生物统计学、生物材料、电动载运工程、飞行器运维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未来机器人、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医工学、乡村治理、航空安防管理、无障碍管理。
新专业的特点,我觉得有三个:一是非常贴近我一直强调的“与人相关”的观点,如司法鉴定学、工会学、家庭教育、孤独症儿童教育、生物统计学;二是切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资源化学、地球系统科学、电动载运工程、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等。三是在传统的专业基础上,突出的专业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金融审计、数据科学、生物统计学、飞行器运维工程、医工学等。
本文主要结合新专业谈谈如何让自己更有机会成为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是社会和时代发现到今天,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要求,而且我觉得是趋向“钢性”的人才需求。
曾在一道作文题目中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发展起来,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学科分工的细密,曾促使科学长速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分工过细也可能互相割裂,未必能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
细密的学科分工,确实在很长的历史中起到推动人类发展的作用,也催生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专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共有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也能说明专业划分的细密。细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但这也丝毫不妨碍人才在新时代追求复合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实,即使过去,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如果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言语表达能力出色,往往会有更好的发展通道。也可以说,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写”和“说”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一个浅表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更有“复合”的要求。在新本科专业中,很多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点。电动载运工程专业属于电气类,毕业授予工学学位。该专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电气工程、新能源、载运工具、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学科。数字人文,也被称为人文计算,它是针对计算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发明以及创新的一门学科。生物统计学属于统计学类,毕业授予理工学位。该专业立足药学学科优势平台,聚焦大数据及精准医学研究前沿,围绕创新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生物信息与癌症基因组学、人工智能与医药大数据等前沿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从以上列举的新专业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特点,我们可以预测,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覆盖社会各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专业诞生。这些新专业更加强调依旧具有时代生命力的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考查专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传统,我们也发现,高等院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上十分明确。一些“双一流”高校,特别是传统的“985”高校,很早就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策略,或者开设辅修专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第二学位。第二学位在很大程度上,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综合素养养成的契机。授予第二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是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
所以,如果想在专业之外辅修相关专业或自己喜欢的其它专业,不妨认真筛选一些设有第二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这也是让自己更适合未来选择的很好的发展思路。
成就自己的复合型人才发展目标,除了填报一些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专业、有第二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外,还有一种就是选择那些当下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随着新高考的落地,全国很多知名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的优点很多,其中就有学科交叉创新这类实验班提供给学生的复合发展机会。
考虑到今年高考的同学,大学深造的时间至少还有4年,如果继续深造,可能还有7年甚至更长,在专业的选择上,需要更多考虑如何选报才能为未来的深造,乃至向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努力而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读
书
日
读书日一般指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