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冷”与“热”认识的三个误区

文摘   2024-06-14 08:31   辽宁  

对专业“冷”与“热”认识的三个误区

       志愿填报,往往有避开冷门专业、选择热门专业的心态。从就业的最切身的利益考虑,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专业的“冷”与“热”也需要正确认识,否则,易陷入选择的误区。

       即使真的存在专业“冷”与“热”的区别,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定义也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国家包分配,那个时代的“冷门”多是就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而言的。1996年,《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由人事部颁布,并正式实施,高校毕业生进入到自主择业阶段,一直到今天。

       自主择业阶段,由于先期高校毕业生并不是很多,而且当时改革开放进入高速度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难度并不大。1996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241万人,高考录取率只有40%。这个时期,很多高校毕业生涌向改革开放的前沿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所谓的“热门”,就是那些能让自己有机会到这样的地区就业的专业。

       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再加上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率的不断攀升,就业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这又引发了“冷门”与“热门”的热议,而且一些平台也在不断抛出一些非理性的观点,对志愿的选择起了一定范围内的误导。

       专业对接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考生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明确,或者从事基础教育,或者做一名高校老师,或者做一名医生,或者成为软件工程师,或者定位公务员,或者做人民的守卫者,或者肩担国防大业,或者成为一名律师,或者考国家电网、或者志在边疆做一名志愿者……职业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可以成就自己的价值。

       对专业的认识有几个误区,需要选择时多做一些理性的思考。

       误区一:以当下的就业形势判断专业的冷与热。

       明确的职业定位,需要相关专业的学历和学力支持。但也要注意,时代的迅猛变化,带来一些职业的调整,岗位需求不再如以往那么多,这在一些职业中已经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变化的迅猛,需要我们放开眼光,以“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思维看待专业的冷热变化。这里把“三十”换成了“三”,也是在提醒大家,以旧有的思维固化地看待专业的冷与热,是不理性的。

       

       冷的专业,几年之后是不是还会冷?现在的热门专业,几年之后是否还会热?房地产市场的弱化,对相关的专业如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设计、地下空间工程、给水排水、房地产开发管理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岗位需求量在减少。对职业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同学来说,还是需要考虑是否继续选择这类方向。

       “在线上金融服务渠道已经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不影响各类群体有效获得金融服务的同时,减少网点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净息差下降带来的盈利压力,从而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家媒体的报道。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许可证信息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已有1257家银行业分支机构退出市场,同比增长30.41%。

       以上两类产业的相关专业,以往曾经“大火”,现在有些势微,但也只是势微。在行业的高端人才需要上,还是值得高分考生选择。即使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但做好通过考研“升格”继续深造的准备,这类专业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行业的高端人才需求总是存在的。

       误区二:以普遍性的观点作为自己的选择依据。

       高考,就是用一套试卷把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考生分成若干层次:顶尖高校的头部、C9高校、原“985”高校、原“211”高校、其它“双一流高校”、行业领军本科高校、省属重点本科高校、省属一般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等等。

       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专业,是需要不同高考分数和位次的考生来参与竞争的。这也可以说是相对中更有绝对的成分。就像有的同学在选考科目的学习上,觉得等级分转换价值不大,不如原始分比自己低的同学更有实际的等级分数转换的价值,于是,在学习上就有些放松,但你要知道,再选科目的赋分,是在与同层次的考生比,而不是不同层次的考生之间的比较。

       由此,也可以推导出如果用一般性的志愿选择标准,指导每名考生个性化的志愿选择,就容易出现“随大流儿”的情况,你本来在专业的选择上有选择更高目标的成绩,结果,被淹没在“从众”的大潮里。

       这个误区,其实也可以说是“从众”误区。避免这个误区,考生要根据自己的位次(当然由分数决定)、理想、爱好、兴趣,结合社会需求、国家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志愿,而不是“人选我亦选”。这里,我特别强调位次第一,因为有时兴趣得服从社会需要,甚至国家需要,这也是青年应有的担当。

       误区三:以短视性的视角看待所谓的冷门专业。

       这个误区的一些内容,在前面的推送中已有部分的阐释,这里换一个角度。

       志愿填报,特别是成绩能够进入到更高层次院校的同学,即使不能被录取到最理想的专业,你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专业相关的专业,以备将来保研或考研,实现最理想的“上岸”。所以,志愿的选择,要把眼光放到将来,至少是本科四年之后,除非你真的就想本科就就业,除非你真的不打算未来再有深造的想法。

       今天,我们可能考到一所更高层次的大学的所谓冷门的专业,但你可以凭借它获得深造的机会,你可以让自己用大学两三年的时间做进一步的生涯规划,你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导师对你的能力、潜力做指导点拨,你可以找到一群比你更努力的同伴让自己也变得更努力。

       现在,我越来越相信锦州中学一位优秀的校友说过的一句话:当你精准地瞄准了今天,你射中的一定是昨天。用在今天的人生选择上,也是很有道理。

       时代变化之快,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这是一个不能不考大学的时代,因为没有这个经历,你总会缺少更有选择权的竞争力,虽然大学并不完全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去向和价值,但它至少是我们拥有未来选择职业而不是职业选择我们的最好的“通行证”。

       所以,在志愿的选择上,应该使用“望远镜”。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