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要做到“六要”
(二)
“在夯实知识基础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这是高考对高中教学的积极引导。
什么是回归?就是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什么要回归?言外之意就是曾经迷失过。脱离课标,脱离教材,是以往高考试题的特点。但新高考以来,强调依标据本,是明显的命题特点。也可以说,依标据本是“回归课堂”的总的原则。
在这个总原则的基础上,我觉得高中生无论处于哪个学段,“回归课堂”须做到“六要”。
四要注重学法的动态化优化。
与知识在不断地增加、能力在不断地提升、素养在不断的增强一样,学习方法也需要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地进行优化。基本的学习方法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学段面临学习任务的不同,学习能力的渐渐提升,学习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学法,既有课堂上的实际应用,也有课外的精心打磨。学法在回归课堂上的体现,就是要强调基础性的学习,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认识与掌握。高考大多数试题考查的是通性通法,而一些学生却往往忽略通性通法所具有的“扎实”的特点,产生学法偏离高考所需的问题,舍本逐末。
进入高中,很多同学易陷入题海,以为刷题能产生很高的学习效果,但这种做法,无异于只顾低头拉车,不愿抬头看路。人的认知是有其规律性的。学习的内容少的时候,你可以碎片化的学习,但内容多了,思维导图学习法或鱼骨图学习法就应该经常用了;当你学习的时间长了,遗忘的特点告诉你,得需要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合理安排阶段性的复习了。此外,学习方法,也需要用心、用脑、用手、用眼、用嘴,做到各种方法的协调。很多同学在背知识的时候,往往只限于心背,而不注重动手背诵,效率会打折扣。学法因人而异,但殊途要归向得分能力的提高上。
五要注重思维的综合性训练。
课堂是思维活跃的场所,也是思维提升的场所。因为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探讨问题,往往能够激发主动参与学习者的思维活跃性,借助这样的“思维场”,是非常益于思维能力的提升的。从2024年各学科的高考评价报告中,可以看到“思维”一词的高频出现,只有生物学科的评价里没有提及“思维”一词,但没提及,不意味着没有考查。因为所有学科在新课程标准里,都在强调思维品质培养的目标。
在各种思维品质中,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被强调的更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考查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分析推理、逻辑论证、甄别加工等方法,使用可靠的证据,得出自己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要多利用课堂强化这些思维品质。
六要注重训练的反思性提升。
思在课堂,特别是在讲评课中,更要通过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过的是不是完全掌握?是不是熟练掌握?在作业、测试中是否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失分现象?这些,都是需要自己不断反思才能发现、才能突破的。
有时,答题可能真的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如果在课堂上,认真理解老师所评,认真分析自己与同学在分析问题上出现的不一致现象,找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训练。只有练,没有反思,不是完整的训练,也是无意义的训练,这也是高考命题所讲的“机械刷题”。就像曲不离口一样,作为学生你不做题,不做足量的题,当然达不到问题解决的理想程度。但是,做题一定要做到学后反思、练后反思、评后反思。
First Fr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