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却答不对”是个什么梗?

文摘   教育   2023-10-07 13:25   辽宁  

“会却答不对”是个什么梗?

       上一篇推文提到一个句子“会却答不对”,在逻辑上,应该是不成立的。但在实际的考试中,却是经常有表现的。

       面对一道试题,很多同学常有“肯定会,但就是错了”的经历。类似的经历,暴露了这部分学生的什么问题呢?

       以“梗”作为题目的一个要素,有一种把“会却答不对”的现实现象,演绎为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味。“梗”本来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的不断引申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用在这里,含有“笑着笑着就哭了”的意思。

       确实,本来会的题目,本来应该得分的题目,就那么稀里糊涂地错了,一只煮熟的鸭子,竟然扑棱棱飞了!

       “会却答不对”,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是审题不够严谨。考试,特别强调“七分审,三分做”,很多同学作答时,急急忙忙,把读题误理解为就是审题,缺少对问题情境全面而透彻的分析,甚至即使读题也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对作答的关键信息提取不全面。有的甚至还没有弄清一道题究竟考的是什么,就开始作答,结果必然是答非所问。有时 ,一道题目一题多问,且前后关联,一些着急答题的同学,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问题颠倒作答。日常训练养成“慢审题,快做题”的习惯十分重要。切记,考试也有“欲速则不达”的问题。

     

       二是计算能力欠佳。前文曾经以计算能力不足制约得分谈及计算能力在考试中的重要性。确实,对数学得分,对其它的理科得分,计算能力万分重要。一道综合性强的试题,往往会有几个问题需要“接续”作答,前面问的作答结果,有时会对后面的问起着提示性、铺垫性的作用。一问因为计算失误,也会对后面的问题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一问错问问错”的惨状。无论如何,对一些同学而言的觉得“低端”的计算能力,恰恰是你“阴沟翻船”的主因。是不是很多同学经历过“题真会,但就是因为数儿算错了,结果没有得到分数”?老老实实地训练计算能力吧,除非你不想得分。

   

       三是作答建模不够。如今的高考试题,确实在引导师生避免作答的模板化、套板化,突破答题的模式化对考查学生真正的综合能力十分必要。但避免模式化,并不完全拒绝必要的作答建模。建模,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测量、建立和控制各种单元和过程系统的参变量。参变量,有的是人为设置的,有的是调节控制的。作答的过程,也涉及到对一些参变量的设置与调节,前者应对的是那些“类型化”的试题,后者应对的是“灵活性”的试题。语文的主观题、英语的作文,以及政史地的综合性的试题,看似很会,但如果不注意在日常训练中固化一些模式,包括应用逻辑、语法、表达等知识去建立模型,作答是难以保证接近要求的结果的。即使理科的一些试题,从题型的角度也需要建立作答模型。

       

       四是抄写不准不清。答题卡的抄写也是一个技术活儿。一些同学不注意训练规范书写,结果造成即使会的答对了,但也得不到分数的情况。在书写上除了以标准的楷体书写答案,使整个卷面更加清晰之外,还要注意书写的细节问题,比如数字、符号、单位、数值、大小写、作图标示等各种需要写清写准的内容。此外,一些同学在从草稿纸向答题卡抄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笔误的错误,比如,已经计算准确的一个数值4.21,愣是被你抄成了4.12,看似没啥区别,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类作答,草稿纸上你是答对了,结果答题卡上你却抄错了。冤不冤?我说:“不冤!”这是对你平时训练不专注、不严谨的最好的惩罚。

     

       五是作答步骤不全。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科类的综合性试题,都有作答步骤的不同要求。像数学、物理的作答步骤更需要完善、完整。阅卷要求的“步骤分”是必须要拿到的,甚至一些试题可能确实答不完整,但必要的步骤,比如公式、文字说明等,如果能准确地写一些,说不定在得分上也会有意外之喜。必要的文字说明也是步骤完整的一部分,一些同学因为平时训练不够规范、严谨,缺少用必要的文字说明辅助准确答题的意识,也是“会却答不对”的一种特殊表现。必要的文字说明,能让你答题更严密,更有逻辑性。文科类的答题步骤,主要体现在作答的逻辑性呈现上。作答内容的初始文句,应该与题干的问题句形成顺畅的衔接,作答的主体内容,如果不超出文字的限制,也应该形成总分总式的结构。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