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深写透:“三不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指出,做科学要有“三不精神”:不半途而废,不好高骛远,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优秀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对高一的同学来说,这道作文题目中规中矩,适合同学们写出不错的文章。
但在构思立意时,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否则,或者写的作文平平淡淡,或者大意失荆州,误把院士的观点认为是“你”的观点而没有突破、不敢突破。
材料为考生提供了清晰的思维路径:
结果或者说议论的焦点是“塑造优秀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条件是“三不精神”——“不半途而废,不好高骛远,不迷信权威”。
材料有清晰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但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试题的小陷阱可能就在这里。这个条件关系,是袁亚湘院士的观点,而且从作文避免千篇一律、超凡脱俗、倡导开放性的角度说,也只是院士的观点,它并不完全是“你”的观点。
无论什么作文题目,都在让“你”去联想,去思考。这里,就需要有“你”的存在,“你”的出现——“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这些条件?这些条件于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有什么意义?它们之间有没有主次关系?哪个条件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或者哪两个条件是重要的?除了这三个条件之外,还有没有能够实现材料中所说的结果的其它条件?
这就有创造性思维的意思了。“成如容易却艰辛”,“艰辛”之处在于创造,在于找到试题开放的“出口”。这个“出口”找到了,构思立意的“入口”也就找到了。
考场议论文一般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构成,题意或观点会决定它们各有侧重。但无论以哪一个方面为议论的主体部分,都离不开设立分论点。而分论点彼此的关系,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平行”——“议论文在说理的层面,不能平行滑动。”这也是作文有高格的表现。
所以说,这篇文章入手容易,但写出高品质的文章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那么,如何在思维的层面有更好的构思呢?
首先,需要我们清楚,论点的设立避免“平行”的问题,可以运用三种关系的建立:哲学关系、逻辑关系、层次关系。
就这道题来说,层次关系最容易处理。比如,三个实现“结果”的条件,它们对“你”而言,应该有先后主次的区别。简单地,可以运用“首先”“其次”“最后”分别谈达到“塑造优秀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的条件,条件的先后,可以根据你的理解,你的认识排列。
从“写深”的角度说,需要建立材料所提供的三个条件与结果的哲学关系。所谓哲学关系,用到这三个条件和结果中,主要体现为思辨关系。比如,可以采用这样的表达:
“在塑造优秀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的条件中,固然需要慎终如始、脚踏实地,但我更认为,不迷信权威、敢于创造才是最主要的。……”
这种具有思辨特点的选择性表达,也可以排除一个,论述两个条件的作用。比如,“在塑造优秀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的条件中,固然需要慎终如始,但我认为,脚踏实地、拥有自信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材料中给出的条件是三个,我们当然不能简单以三个条件为分论点,把论证简单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办法之外,还可以以三个中的一个或两个为分论点,另外再“联想”出两个或一个条件作为分论点,这样,“你”的“联想和思考”就有了新意,就可以避免论证的“平行”问题。
春季,四季之一,季期在立春至立夏之间,含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节气。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春季,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