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才能薄发

文摘   教育   2023-10-06 11:37   辽宁  

厚积才能薄发

       学习效率是同学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同学和家长也都疑惑于投入的时间、精力都不少,可直接反映学习效率的考试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观察并分析一些同学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的根源一般都与积累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在写给好友的赠言中,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其中第二句用在今天高中学习的基本方法上,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成语厚积薄发用来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释放。

       这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学习方法,但往往因其看似简单,就往往容易被一些同学所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说,厚积薄发就不单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态度了。

       在学习上,首先需要我们拥有“厚积”态度,其次,便是真正做到“厚积”,这样才能实现在考试中特别是高考中的“薄发”。

       积累,不单指积累基础知识(现在的高考,叫做必备知识),它还指积累各学科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现在的高考,叫做关键能力)。

       什么是关键能力?我们只拿一个计算能力说明一下问题吧。

       在对积累重要性的认识上,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都不过关。历次考试之后,数学、物理、化学总结的失分的主要原因,“计算能力差”常常位列其中。

       一个连数儿都算不准的学生,在高考中谈何得到理想的分数?

       反过来再想想,计算能力是不是从小学就需要过关的再基础不过的?

       而这个最关键的数学计算能力,它涉及到的学科又不止数学。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这是高考物理命题的一个关注点,而且从解题的流畅性说,物理也根本离不开精准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需要反复训练。反观一些学生的习惯,却是懒得运算,“跳步”的不良习惯表现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计算能力不足,考试败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学生,为“会却答不对”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2023年高考,全国卷的数学评价报告,有这样一段文字:

    “三是扎实考查数学运算素养。试题要求考生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如新课标Ⅰ卷第17题,以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解三角形等数学内容,考查数学运算素养。又如新课标Ⅱ卷第10题,设置直线与抛物线相交的情境,通过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的联立考查计算能力。”

      期望所有的同学,读过这篇建议,都能把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素养的积淀真正地当回事儿。计算能力不过关,它对考试结果的打击,会是毁灭性的。

       考试是需要“识见”的。期望自己考得更理想、能够进入更高层次大学的同学,在备考中,更需要训练自己的“识见”。所谓识见,就是眼光远大、超卓,也即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这两者相较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似乎“高大上”了一些,但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就败在这两个层面上,而且还不自知。

       我们暂且不谈这两个关键的概念,而是由此探寻一下这两个“高”所需要的“低”的基础。

       识见,离不开见多识广。

       见多识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知识广博。用到我们谈论的话题上,就是需要同学们多积累,多见识,多经历,多体验。积累的作用,荀子在《劝学》中不吝用词用句,学生们对此能烂熟于心。但如果只是对“此”“烂熟于心”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将其用在自己的学习上,一切如此的真理,对置若罔闻的人来说,都是虚无。

       我们不妨把本话题的视野再扩一扩。

       马步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要学打先扎马”的说法。初入少林,最终能够成为武术大师的,谁不是从蹲马步开始的?而真功夫需要的基本功,又休止马步一种?弓步、仆步、歇步,等等,哪个不需要过关?

       凡事都大同小异,有着相同的基本要求。

       大人们对小孩子往往充满这样的期盼:早点儿站起来!

       因为小孩子只有能站立,我们才能再期盼他会走;小孩子能走,他才能跑。

       在学习上,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是不是也需要多想想在抵达成绩高点之前,我们是不是缺少了什么环节和过程?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