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深写透:“中”与“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和”的理念。“中”“和”多强调平衡,常带来和谐,但对“中”“和”的解读不同,也有人认为在某些领域“中”“和”的理念也会抑制创新与进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作文的类型来看,这篇作文与上篇“定位与发展”的作文属于同一种作文类型“矛盾型任务驱动作文”。不少考生并没有看出这种作文的类型,致使作文的立意、构思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所谓“矛盾型”,就是材料中存在对同一现象或问题的不同看法。这则材料,
“矛盾”给的似乎有些隐晦,但也不是没有明示的信息。
材料由阅读文本引出“中”“和”的理念,也比较清晰地明确了它们的内涵“平衡”“和谐”。对“中”“和”的解读的“不同”,是立意的关键。“但”字标明材料的语意发生了转折,提示考生要重点关注“但”后面的内容。“有人认为在某些领域‘中’‘和’的理念也会抑制创新与进步”,写出了矛盾的一方,根据文意,矛盾的另一方应该是“‘中’‘和’多强调平衡,常带来和谐”。
提取出主要信息便是:有人认为“中”“和”具有平衡、和谐的价值,有人却认为它们“在某些领域”却会抑制创新和进步。
“你”的“联想和思考”,就是要围绕关于“中”“和”的认识而展开。
从考生的作文来看,在立意上主要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 抛掉矛盾焦点,即对“中”“和”作用的认识来立意。
2. 抛掉矛盾的另一方,主要是“抑制创新与进步”单独谈“平衡”“和谐”,或其中的一个。
3. 孤立地论述“中”和“和”的关系。
4. 背离“中”“和”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
5. 抛掉矛盾焦点,孤立地谈“中”“和”与创新的关系。
以上的立意,反映了不少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抓不住主要信息,不能建立主要信息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核心写作任务的把握也欠准确。这两个原因,使立意发生了偏转,写“准”都没有做到,就很难把作文写“透”了。
这个类型的作文,只需要考生明确立场、态度、观点即可。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上,你更赞成哪一个,或者在赞成其中一个的同时,也要认可另一个的积极意义。然后,围绕你的立场、态度阐述原因,即作文的主体部分以写“为什么”为主。
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把作文写透,更需要理解好“平衡”和“和谐”的内涵。后者比较容易把握,“平衡”需要做进一步的阐释。
“中”和“和”是理念,更是智慧,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精神财富,也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世界治理的宝贵经验。“平衡”具有“中庸之道”的基本特征,它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自然界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现代生活的平衡,也包括个人内心的平衡等等。这些既是理解平衡内涵的主要范畴,也是把平衡的内涵具体化的载体。运用关键词的阐释法,结合立意的方向和内涵,对平衡做拓展式的阐释,有利于把思想写透。
在立意的基本方向上,还是要重点支持“中”“和”的理念的积极作用,今天,建立平衡、和谐的关系更有时代的意义,无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国与世界。其次,如果固守“中”“和”而不知在某些领域做出灵活的变通,自然也会产生抑制创新和进步的问题。
这篇作文的写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辨析对平衡的不同理解:它具有中庸之道的鲜明特色,但又绝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和谐、平衡的哲学智慧,追求适中的状态,强调在处理和应对事物时,既要顾及事物的两端,也要避免走向极端。折中主义只是简单地采取折中的方式,回避矛盾,不做出明确的选择。
二是基于对“中”“和”的认识的差异,辩证地论述认识差异的关系。比如,过分强调“中”“和”会对某些领域、某些时候、某些对象的创新和进步产生不良影响。这里需要明确“某些领域”指的是哪些领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可以举出相关的事例,对观点给予有效的佐证。
1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