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为什么要“重”做
很多同学和家长常常疑惑:为什么学习挺努力,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或者不升反降?
关于这类问题,笔者打算通过系列文章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今天,我们谈的话题是:错题要重做。
高中三年,遇到的错题会很多。但这不是坏事儿,而是好事儿——对高考得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来说,错题,非常具有价值——高考之前出现的错题,都是高考增分的必要保证。
但是,很多学生缺少对错题的正确认识,特别是缺少“纠错”意识,任由错题继续错下去,结果,无论做了多少题,不注意充分利用错题,得分能力提升就会很艰难。
错题,不是不会做,而是能“上手”,但“上手”之后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对得分来说,错题是非常有价值的训练财富。
题做错的同学,有时做后或者考后自己就知道错在哪里了,更多的同学在听完老师的讲评之后,也基本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后者如果对待错题只是停留在“知道”错了的层面,错题的资源可能就要浪费了,因为如果缺少“重做”的习惯,不“上手”再独立完成一遍正确的“解锁”方法和过程,错的仍然还会错。
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要有错题本,这真的非常有必要。
在完成“认错”之后,及时把错题整理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根据自己的训练计划,确定错题重做的时间间隔,再把曾经错过的题再做一遍,再做一遍……如果每次都能够独立而完美地做出来,说明你是真会了;如果仍然做不出来,或者做得不完美,那你就是“假”会。很多同学正是处在这个状态中,时间花了不少,劲儿可能也没少费,就是没有效果。
错题重做的必要性在于,能帮助这些同学充分认识自己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中存在哪些问题。是知识性问题,还是审题问题?是答题思维、思路有问题,还是答题规范有问题?是思考问题视野过于狭窄,还是过于匆忙手忙脚乱,致使答题自乱阵脚?
单是知识性问题,就可能有知识缺漏、知识模糊、知识间的联系不够、知识的迁移不足、知识的灵活运用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多数同学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考,特别注重考查思维的敏捷性,而思维敏捷性的最简单表现,就是在你储备足够的知识的基础上,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能不能准确而迅捷地把需要的知识调取出来,并灵活地运用于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中。
通过错题查找自己在得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是错题的最大价值。
查找的问题多了,并把错题处理得充分而恰到好处,你的得分能力才有可能提升。
对错题的处理一般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一是“知错”。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或者通过同学、老师的点拨、讲评,发现自己在哪里出现了问题。
二是“认错”。这既是对产生的问题本身的认识,也是对自己学习的认识。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错?别人能答得好我为什么会错?怎么避免再错?在错题本上,做好领悟之后的标注。不同类型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标注。
三是“纠错”。这是处理错题重要的一步,要求必须独立再做一遍,通过改正错误的重新答题,加深对错误之处的巩固性记忆,确保曾经犯过的错误不会再出现。人,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吧。
四是“试错”。这一点在高考答题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更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错一题、改一题,达到会一类的效果。在错过、改过之后,搜集同类型试题做触类旁通式的训练,不要担心犯错,要敢于上手。如此循环,错题重做的意义也就实现了。
不同层次的同学,对同一道错题或同一类错题的重做方式和思维也有差别,或“降格”或“升格”,才能各自实现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秋
分
Autumnal equinox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