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回归”背景下的“学”

文摘   2024-10-09 21:52   辽宁  

“双回归”背景下的“学”


      在教育部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高考命题和组考总体情况》一文中强调:

      在夯实知识基础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聚焦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打牢发展的根基。

      “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值得同学们在学习中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是高一、高二的新课学习,还是高三的复习,都需要立足“双回归”,筑牢高考得分能力的根基。

      “双回归”背景下,如何学才能更高效?

      首先,需要从学的角度,了解并深入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特别是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及标准、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大多数学科在“课程标准”中,还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教师的“教”需要教得明确,学生的“学”更要清楚。否则,在“学”上,非常容易出现目标不清的问题,或学得水平较低,或学得过难过偏。

      以数学为例,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在课标中,对六个方面都有具体的阐释。

       数学运算看似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素养,在高中阶段仍然有明确的要求: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

       分析很多同学的失分问题,大多就出现在数学运算的素养不过关上。其实,这类问题的产生,恰恰正是由于一些同学从小没有养成认真、准确运算的习惯,致使在数学的运算素养上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的不止是数学,其它相关学科也易“深受其害”,看似寻常的数学习惯,恰恰就是高考所必须的学科素养。

      与学科素养相关的,还有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同学们如果不清楚课程目标,也易陷入学而无道的怪圈——时间没少费,题也没少做,但就是没有效率。这也是学习上的“南辕北辙现象”。

       数学的课程目标这样规定: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在数学的课程目标中,触及到了本文所谈及的“基础”问题,“双回归”的“回归教材”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各学科都明确了学业质量水平。像语文一共有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语文的学业水平四就要特别清楚,因为它与高考试题的命制密切相关。所说的“教考评一体化”,正是体现在这里。

       学而有道,这个“道”,既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也是目的和目标的问题,不可不知,不可少知。

       在新课学习或复习的时候,同学们要有意识地从“课标”中寻得清晰的方向,不做无用功。

       其次,要高度重视课堂、教材在高考能力养成中的作用。

       “考教衔接”或“教考衔接”是2024年教育部考试院各学科试题评价报告中的“热词”。它们非常清楚地指明了 高考命题对回归课堂的强调。

      语文: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依标教学,用好教材。

      数学: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英语:继续深化语言能力基础性考查,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知识的内化掌握和恰当运用。

      物理: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做中学、用中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历史:注重增强高考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在考查化学核心知识、基础实验和基本原理的同时,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学科关键能力,引导教学回归基础。

      生物:持续加大对学科主干基础内容的考查力度,多维度切入考查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兼具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加强对必备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地理:深化考教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源。遵循课程标准,体现融会贯通。

      政治学科的评价报告虽然没有明显强调如何“回归课堂”,但在具体的试题设计上,“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要求,仍然需要在课堂上给以高度重视。

       综合以上的评价,我们可以提取出与“回归课堂”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基础、教材、运用或应用。这几个关键词也基本概括了高考命题注重引导教学、强化基础地位、突出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

      基础,是很多学科在报告中提及的概念。在学习中,特别要避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很多同学觉得基础性的概念、定理、公理、公式等只需要背会就可以了,但现实是,很多时候,发现了某一问题涉及到了记诵过的知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它很好地解决问题。这是还没有从陈述性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过程性知识造成的。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过程性知识即“为什么”。由陈述性过渡到过程性是基于基础的能力升华,是最需要同学们达成的。

       简单地说,对一个纯粹的知识,不但要知道它“是什么”,还要知道它如何来的,可能会被用到什么地方。这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各学科中的知识包括必备知识、主干知识,如果由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上升到过程性的掌握,用起来也就灵活了。在学习中,一定要避免死记硬背,而要“活”学“活”记,还要“活”用。

      教材,是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载体,章节之间,串连起相对范围内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回归课堂的关键是回归教材,一方面要系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方法、技巧、能力、素养;另一方面要以例题、习题为训练的抓手,甚至把一些经典的例题、习题视为培养高考能力的“母题”,不厌其烦、举一反三揣摩推敲,以此把握课标各要素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高考命题近年来一直强调引导师生“避免死记硬背,避免机械刷题”,也是在强调对课堂、对教材的重视。

       虽然本文并未对“回归课堂”做全面的阐释,但先做到重视教材的每一个必要的内容,对培养真正的高考能力还是十分重要的。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