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主动求变

文摘   教育   2023-10-02 16:34   辽宁  

理性看待,主动求变

——写给即将参加高中第一次考试的同学们

       国庆节结束,也就意味着高一的同学将迎来第一次考试。这个“第一次”,期待的人会有很多,担心的人也会有很多。

        最客观的做法,就是理性看待,主动求变。

        如何理性看待?

        首先,要有一种“它不过就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考试”的意识。平静对待,是面对高中第一次考试的最佳心态。不急不躁,是平静心态的表现,重视但不过虑,也是平静心态的表现。当然,一些同学进入高中之后,也有对自己放松要求的表现,从放松到紧张,这也是特殊的平静心态的表现,对这样的的同学来说,紧张也是平静。

       其次,要有积极准备、把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表现出来的意识。平静对待,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心态上的平静应对,要打“有准备的仗”。否则,即使考试严重失利,你也不会知道失利的真正原因。这个“有准备”,需要在清楚考试范围的情况下,做好考前的复习;有针对性的复习,是能够把自己的真实能力展现出来的最优学习方法。不会考试,首先就表现在不会复习或没有复习的意识。

       同时,要提前熟悉高中考试的基本情况:从题型到试卷的整体结构,从考试时间到试卷的整体作答容量,从具体的问题设问方式到常规的作答方法,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甚至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从初中的学习方式转到高中的学习方式上来,也能从初中的应考思维转到高中的应考思维上来。

       主动求变,是基于初高中的学习差异而需要我们做到的。

       年年都有一些同学进入高中之后,缺少学习方式转变的及时性,也缺乏对学习方式转变必要性的认识,从而造成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甚至与中考相比,成绩和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变在哪里?简单地说,初中的考试更侧重于知识立意,多数试题往往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查,而高中的考试更侧重于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多数试题是对知识的动态考查,注重对学生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动态考查更主要的表现为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也提供了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考查方式。能不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这需要高中生既要积累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又要活学活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高中的学习要充分地储备学科知识并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是高中试题的又一特点。强调知识间、能力间的联系,强调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考试的环境下,迅速调取储存在大脑中的某一知识点、某一知识块、某一知识链,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知识。综合性,既指学科内部的知识与能力是综合性的,也指学科间的联系是综合性。跨学科融合,是高中试题综合性的表现之一。比如数学之于物理、化学的问题解决,语文之于任何一学科问题分析的基础性作用,英语与语文之间的相通与相异,政治尤其哲学对语文、英语、历史,甚至理科学科的辩证思维的价值引导,都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表现。建立学科内知识的前后钩连,运用系统思维不断强化知识间的联结,经常运用思维导图和鱼骨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这是高中学习有保证的前提。

       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在考试中对思维品质进行多维考查,是高中考试的又一特点。批判性思维,是各学科都会考查到的思维品质,无论文科类还是理科类。结合《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思维品质的要求,在新课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落实好对思维品质的认知。

       物理的核心素养关于“科学思维”的表述,是这样的: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在表述中,非常清晰地提出了“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分析综合”“推理论证”“提出质疑和批判”“质疑创新”等关键词,对物理需要养成的思维素养做了非常明确的说明。类似的思维品质培养要求,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也均有明确。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质疑”和“批判”,怎样在学科的学习中进行“质疑”和“批判”,“质疑”和“批判”具有怎样的学科意义,等等。

       第一次考试,不同的同学会有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和学习体验,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在学习方式的“求变”中,让自己真正走进高中的学习生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仍然沿袭初中的学习方法,你可能需要付出代价。

Mid

Autumn

01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张宏强工作室
交流语文教学感悟,思考成功教育真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