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对也不得分”又是什么梗?
考试真是会有些意外会发生。上文讲到“会也答不对”的若干问题,其实,有时答对也不得分或不一定得分。
“答对也不得分”又是怎么回事?
这类“意外”完全是由考生自己造成的。这里的不得分,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完全没有得到分数,二是没有得到完全的分数。
这两类问题,究其实,还是因为一些考生的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存在问题,包括考试心理存在问题。学习习惯不好,势必会影响考试习惯。应试心理不过关,也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造成答题时漏洞频出。
究竟有哪些“答对也不得分”的现象呢?
一是有些理科试题需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一些同学答题不严谨,虽然题意的理解和答题的结果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致使得分不理想。比如物理,有的试题需要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这离不开必要的文字说明。有的试题需要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等,需要写上必要的文字说明,以求作答更精准。不止物理,一些同学在数学、化学答题中也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致使出现无谓失分。
养成严谨的作答思维,不忽略任何细节,是避免此类失分的主要办法。
二是考试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但一些同学由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致使一些已经答对的问题由于严谨不够而失分。理科的一些试题,数值的计算是正确的,但由于单位或符号出现误写,致使结果错误。有的学科作答,有保留小数点后几位数值的要求,一些考生注意力不集中,忽略了有关要求,没有按要求准确书写数值,致使结果几近完美,但就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因为缺乏严谨,考场上还有一些失分现象特别令人惋惜:有的考生把在草稿纸上计算正确的数值抄错,如3.14抄成3.41;有的考生在做选择题时,把本来做答正确的答案错涂成其他选项;也有一些考生在答题卡上对填涂的选择题进行修改,橡皮没有擦干净,结果本来一道单选题,被扫描出多选答案。
不同学科在作答时,出现答对却得不到分数的情况,基本反映了这些考生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审题随意,答题随意,缺乏严谨求实的习惯。
要想达到最佳的答题效果,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除了加强动笔训练,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而恰恰很多同学懒于动笔、疏于训练,致使徒有能力却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这里可以改动一下,说成“好脑瓜儿不如烂笔头儿”更好!
而且,我以为把笔头儿磨烂,才能练出真正的得分能力,只是这里的“磨烂”,也并非鼓励大家无节制地刷题。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