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为什么既要“高瞻”又要“远瞩”
今天的话题,主要是针对高考成绩能够超过特殊招生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来谈的。
2023年,辽宁一本上线率大约是30.1%,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从人数看,历史类超过特控线的人数是12402人,物理类是46623人。全国一本上线率大约在20%左右。如果以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1342万人计算,全国能够进入特控线的大约是270万人。当然,这只是估算,并不是精准的数字。
理论上讲,这部分同学未来能够有更大的机会通过保研或考研,实现继续深造的目标。之所以“理论上讲”,是因为进入高校之后,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变数——高考未能进入到更理想大学的一些同学,反倒被激发了学习的绝对积极性,在大学期间,实现了逆袭,不但考研成功“上岸”,甚至还可能考到顶级高校。这类例子数不胜数,暂且不聊。
回到话题,上面的数字能够帮我们理解志愿填报为什么要“高瞻”。所说的“高瞻”,指的是志愿填报要指向能够帮我们考到未来保研、考研更容易的高校。
从近几年全国考研的趋势看,虽然2023年报名人数小有回落,但仍然处于高居不下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和学位有了相对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求职者本身也期望拥有高学历和高学位,益于职场上更好地发展。当然,考研能够被称为“大军”,属实还有就业的压力问题,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目的,是回避一下就业的“风头”。
在考研成为一种“现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考研难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知名高校保研率在不断地攀升。相对稳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保研多了势必挤压考研的份额,而能够有高保研率的高校,往往都是以原“985”“211”高校为主的知名高校。
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到一所有更高知名度的高校,保研的可能性会增大,也会远离考研“卷”的问题。当然,争取到直通硕士、博士深造的机会,还有志愿直接报考“本硕”“本博”连读的专业,或借助“强基计划”实现连续深造的目的。
在志愿选择上,高分的考生仍然应以“高分上名校”为目标,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志愿选择向“高处”看,即使现在辽宁的志愿填报方式是“专业+院校”的模式。
“远瞩”是另一个视角看待志愿选择的问题。
所谓的“远瞩”,指的是向长远看。
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变化之快,有时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更为这个时代职业的变化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智能化让原本热闹的港口码头都在静悄悄地运转着比原来不知高多少倍的设备,厦门、洋山、天津、青岛等港口,实现了“远海智港,无人有序”的智能工作状态。智能化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让我们担心,富余下来的人,还能干什么?
类似的变化比较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在志愿的选择上把眼光更多地指向未来。但这个“未来”早已不是原来的“未来”那么遥远,今天说的“未来”也许就是“明天”。
志愿填报,一些考生和家长往往更执意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所谓热门,基本指的是将来就业不错、薪资不错、工作环境不错的专业。但是,所谓的热门与冷门都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绝对的热与冷之分。更高层次的高校,比如以“985”和“211”为代表的“双一流”高校,它们开设的专业很难说哪个是冷门,因为国家和社会还是需要几乎每个领域更高层次的人才的。一些人认为的冷门,也许是一些办学层次不高院校里不是那么有吸引力的专业。
有人也会把基础学科看作冷门专业,但强基计划更多的专业是基础学科,可它也不妨碍学生未来更好的深造,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为强基录取的学生提供了“转段”时由理转工的调整机会。很多知名高校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基本也是打“基础学科”这副实力牌。因为只有基础学科的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所以,志愿选择时,还要考虑本科四年结束后,是不是需要读研。如果有这种想法,本科的志愿还是要更倾向于未来更容易保研和考研的专业,需要选择那些与自己心仪的专业相关的专业。
更何况,冷门与热门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今天的热门专业,四年以后,还是不是热门?今天的所谓冷门,说不定四年之后就是热门。冷与热,与社会需求也是密切相关的。甚至随着一些新的本科专业的诞生,一些旧有的专业也会消失。社会就是在新与旧的更迭中不断前进的。
所以,填报志愿需要有长远的眼光。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
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