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深写透:虚假同感偏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虚假同感偏差。是说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虚假同感偏差会使你通过坚信自己的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是高二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与前一篇推文一样,作文的题旨仍然指向对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这也提醒大家,学习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单是学业上的,也有品性、品德上的。如果缺少对自我认知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塑造,可能在这类作文上,会有难以动笔的问题。也可以说,学业进步与精神成长应该是同步的,现在的作文比较关注这类问题。
关于人的自我认知,这涉及到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涉及到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哲学上的这些概念,高中生应该了解并掌握。这也关乎这道作文题目的立意问题——没有哲学观照的作文,难以抵达应该抵达的深度。
我们先说一下作文的基本立意。
实现准确的立意,需要突破对“虚假同感偏差”的理解,这也是把这篇作文写透的关键。
“虚假同感偏差”是心理学的术语,对初接触它的学生来说会有陌生感,但从准确立意出发,还必须对它进行准确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完成对题意的理解,进而进入作文的精准构思中。
“虚假同感偏差”是立意的切入点。理解它的内涵可以直接形成文章的一部分——阐释关键概念。学会对关键概念、关键信息的阐释,也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技能,因为只有明晰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依次展开分析和论述。
就本篇作文来说,即使不形成一个完整的阐释段落,也需要三两句话明确考生对其的准确理解。或置于段落开篇,结合引述材料完成阐释,并顺势引出观点;或在提出观点之后,单独用一段进行个别阐释。
阐释关键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一是从对作文材料的整体把握中理解概念的内涵。
概念是材料中的概念,整体性理解是作文审题的关键。材料中“是说”和“人们通常认为”后面的内容是理解“虚假同感偏差”的主要信息。而且是从人的真实的日常表现来对“虚假同感偏差”进行具体解释,这很容易让考生从正面想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想到杜甫的“推己及人”。而从反面也可以想到与“刚愎自用”“固执己见”有关的人和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项羽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这样理解,就不难想到,“虚假同感偏差”大致与“自以为是”相关了。
二是从对材料命题意图的理解中理解概念的内涵。
作文材料,往往蕴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意图中又会包含命题人的价值判断。这则材料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提出“虚假同感偏差”的概念,二是列举具体表现,三是指出“虚假同感偏差”的利弊。“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虽说“虚假同感偏差”既有利也有弊,但一个“但”字,还是能够看到,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更多地思考“虚假同感偏差”的弊端。这样,在阐释时,可以运用正反结合的阐释法,对“虚假同感偏差”做更充分的阐释。
三是从对考生个人生活经历的感悟中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
作文,一定是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要求,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考量考生是否能从自身的经历中去对“虚假同感偏差”做思考:什么是?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有哪些利弊?如何实现更多的利?又或如何避免更多的弊?如果只是空泛而不结合考生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写出的思想认识也是空泛的。比如,如果把交友与“虚假同感偏差”联系起来,你怎样在这再平常不过的日常中,写出你的真实的感悟和思考,这便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结合考生的经历,或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或对这个概念做思考的延展,都能让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明白你的用意。
无论用哪种方法,对关键概念,包括其它作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都是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形成阐释段(或内容);另一方面,它也能让后面的议论更有依据。
阐释完“虚假同感偏差”的内涵,后面的思路便是如何利用或规避它。从“利”的角度,可以从自尊和自豪感的建立,谈“为什么”,进而从一个人的修为方面,谈如何做到自尊和自豪感的建立,解决一个“怎么办”的问题。从“弊”的方面,可以从认识偏差、决策和选择失误等方面,谈危害,进而从一个人的修为角度,谈如何避免产生认识偏差等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方法,从正面可以有以下几个:
一是学会系统化思维,有大局观;二是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想问题;三是摒弃自以为是的观念,学会尊重;四是理性面对成功,不居功自傲;五是见贤思齐,发现自己的短处;六是拥有廓大的胸怀,宽厚包容;七是多走多看,多比多思。
当然,最好的构思,重谈危害兼谈好处,在思维品质的体现上,可以运用“让步”的句法“固然……,但……”,这样可以简单地体现出一定的思考的深度。
冬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