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邓振兴(广东东莞)
年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是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其背后的文化丰富而深远。年糕的历史可追溯至周朝,当时被称为“粢”,是一种将蒸熟的谷物捣碎后揉压成的食物。后来,年糕的制作技艺不断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形态和口味。年糕,黏粘糕,“年年高升”寓意尤为突出,与“年年高”谐音,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提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年糕的红、黄、白三色也象征着金银财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国相伍子胥在修筑阖闾城后,深感国家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于是留下遗嘱: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后来吴国被越军围攻,城内断粮,人们想起伍子胥的嘱咐,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于是用它制成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功绩和智慧,从此每年都会在新年期间制作年糕。
年糕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选用的材料一般为糯米粉或大米粉,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地区习惯加入红枣、芝麻等食材。年糕的口感和风味因地域而异,北方地区多采用黄米或小米制作,口感略硬;而南方地区则多以糯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蒸煮、捣打等多道工序制成洁白如玉、软糯可口的年糕。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年糕作为年夜饭上的必备佳肴。此外,在元宵节期间,人们还会制作各式各样的年糕灯笼来增添节日气氛。在婚嫁、乔迁等喜庆场合,年糕也是必不可少的礼品之一,寓意着祝福与美好。在一些地方,还有吃年糕祈求来年学业进步、工作顺利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年糕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今,年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更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品尝年糕、讲述年糕的故事和传说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年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佳品,不仅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情感和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在我的老家农村,过年是一件大事,而年糕则是这大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腊月深冬,家家户户都会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温馨的氛围中,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制作年糕的过程,那是一段充满欢声笑语与浓浓年味的记忆。
“妈,今年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做年糕啊?”我迫不及待地问道。妈妈笑着回答:“别急,等糯米泡好了,咱们就开始。这年糕啊,可是有来历的。传说在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每到年末就会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怪兽怕响声和火光,于是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放鞭炮、点灯笼,还做年糕来庆祝胜利,祈求来年平安。”准备年糕的材料是首要之事,而糯米则是年糕的灵魂。妈妈会提前将自家种的糯米收割、晾晒,确保每一粒糯米都饱满、干燥。如遇那年没有栽种糯米,则会拿粘米到别人家去换糯米。到了制作年糕的那天,清晨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我们一家便开始忙碌起来。妈妈一边将糯米洗净、浸泡,一边对我说:“这糯米啊,得泡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吸饱水分,蒸出来才好吃。”
制作年糕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蒸笼中,大火蒸至软糯。随着蒸汽的升腾,糯米的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让人垂涎欲滴。蒸好的糯米被倒入石臼中,爸爸妈妈轮流用木槌敲打,直到糯米变得粘稠而有弹性。“哎哟,这可真是个力气活!”爸爸擦着汗说道。“是啊,但一想到能吃到美味的年糕,就值了!”我笑着回应。
年糕的上色寓意着吉祥如意。妈妈会用天然的植物色素,如红曲米等,给年糕染上鲜艳的颜色。红色代表喜庆、热情,象征着新的一年里日子红红火火;黄色则寓意着富贵、吉祥,希望家人健康平安、财源广进。
“奶奶,这年糕为什么要染成红色和黄色啊?”我好奇地问。奶奶慈祥地笑着说:“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富贵,这样咱们新的一年就能有好运气啦!还有一个故事呢,说是在古代,有个皇帝特别喜欢吃年糕,他觉得红色象征皇权,黄色象征土地,于是就把年糕染成了这两种颜色,从那以后,大家也都跟着这么做了。
接下来是粽叶包裹的步骤。新鲜的粽叶被清洗干净,一片片展开,将年糕包裹其中,再用细绳捆扎结实。这样做不仅能让年糕更加美观,还能在蒸煮时保留住糯米的香气和粽叶的清香。“看好了,这样包才结实。”妈妈一边示范一边对我说。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包起了一块年糕。制作好的年糕被整齐地码放在大缸中,加入清水浸泡保存。这样既能防止年糕干裂,又能保持其柔软的口感。每当需要食用时,便取出一块,或蒸或煮,或煎或炸,或焖或烤,都能品尝到那份独特的年味。
而最让我期待的,便是用油煎炸年糕的那一刻。将年糕切成薄片,放入热油中,随着“滋滋”的响声,年糕表面变得金黄酥脆,内里却依然软糯香甜。“快来尝尝,看看咱们今年的年糕怎么样!”妈妈招呼着我们。我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满口留香。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与浓浓年味的春节。
如今,虽然市面上的年糕种类繁多,但在我心中,最能触动味蕾、勾起回忆的,依然是那老家农村里自家制作的年糕。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承载着家人之间的爱与温暖,让我在每一个新年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年味。
作者简介:邓振兴,80后也,虽历经沧桑,世事变幻,遭社会生活“毒打”,但心思细腻,屡败屡战,立志做一名接地气的技工院校电商教师,以“随时随地求进步”为人生信条,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付出总有回报”、“长风破浪会有时”、“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