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杂志来稿选登·散文:年味悠长丨柯兴碧

文摘   2025-01-30 06:13   山东  
前程巳锦,巳喜临门


文丨柯兴碧(湖北恩施)

时光走进腊月,江南恩施年味愈发浓郁。

吃刨汤是年味的序曲。

腊尾正头,正是闲月。冬至日寒,人们相互送上温暖的祝福。冬至近岁,家家杀猪宰羊,相互宴请。“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

腊月,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宰杀年猪。哪家杀猪的那一天,左邻右舍,男女老幼,便被请来吃“刨汤”。一顿三五桌。桌上摆几个火锅,煮新鲜的猪肝猪血。鲜嫩的肉片,在火锅里煎炒,脆香可口。热气腾腾的骨头汤中加上野生冻菌,鲜美无比。家家户户礼尚往来。一个村庄的年猪宰杀结束,吃刨汤吃到将近小年。

年味发酵是从忙年开始的。

年猪宰杀后,农户人家便开始忙禄起来。男人在山林中寻找圪蔸干柴,在火塘里烧燃熊熊无烟的火,将腌好的肉挂在火炕上日夜熏制。女人用灵巧的手灌香肠,蒸冻粑。

腊月二十四,扫尘敬灶神。腊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浇蜡。

“腊月忙年,春月忙田”。忙年不是简单办过年的食物和饮品,也会利用年前的闲暇时间,为春耕农忙季节准备充足的食物。

在老家,村民准备年货时,有几项必做的事情。

转豆皮,恩施山区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土豆、红薯。村民粗粮细吃,将玉米浸泡去壳,与洋芋粉或红薯粉混和,在石磨上磨成浆,再用漏斗状工具在小火平锅上转成圈状细条,煎熟后晾干保存,或扎好吊放在吊脚楼上的通风处。

打糍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纯糯米做糍粑的极少,许多人家是用一半糯米掺上一半的去壳玉米或黏米。将米浸泡一夜后蒸熟,再放在石臼里用木杠先揉后舂,直至舂糯,然后用手揉滚出坨,放在木板印模中压出带有吉样图案的糍粑。糍粑晾干后用凉水泡着,只要十天半月换一次冷水,就是到第二年端午也不走味。

磨豆腐,过年时,一般人家要磨两大锅。这其中的一部分是炕干豆腐,留到春种时节做菜吃。

灌香肠是一项细致的手工活。先要把猪小肠洗干净,刮去小肠上附着的油,再将切碎的瘦肉肥肉拌上作料后灌进小肠中,扎上两头,之后再用牙签在灌饱的肠上扎些孔,让肠中的空气泄出,然后挂在火炕上或吊脚楼的转角楼道上晾干。

我们家里,1976年至2009年,几十年的忙年都是由我主导的。

我们兄弟姊妹4个,我是最小的。两个姐姐出嫁,兄长结婚分家,我便与父母一起生活。20世纪70年代,家庭贫穷,农村缺医少药,多病的母亲于1976年离我们而去。

母亲在世时,都是她来操办年货。母亲去世后,这项任务就落到我身上。这些年,我学会了自家准备年货的手艺,提高了烹饪年饭的技巧。每到腊月下旬,我在父亲的期盼中从学校赶回老家。年前的几天,忙得不分昼夜。磨豆腐、转豆皮、煮甜酒、打粑耙、灌香肠,这些都必须亲自完成,而且不能做得太少。这不仅是为了年时享用,更重要的是为了父亲在年后农忙时节的生活方便。父亲农忙时,饿了可以随手掐把白菜,煮碗豆皮简单充饥,晚餐炒块干豆腐和腊肉片,也能凑合着喝两盅。准备这些食品,也尽量满足父亲的口味。父亲喜欢吃肥一点的香肠,我便在肉馅中多加些肥肉,并放些辣椒面和香料。

年味的得意之作,是团年宴的准备。

每一年小年后烧洗腊肉,少不了四块肉:猪头、带猪尾巴的坐磴、长蹄、正肋。团年宴上,肉要大块,菜要满桌。宴桌上要有炒猪头肉和蒸猪尾巴,这叫“有头有尾”。还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三指厚的年肉盛在盘里,令人垂涎欲滴。大块年肉中间切破,皮要连着,拌上糯米蒸透,入口即化。煎炒炖炸,牛羊肉、鸡鸭肉,满桌的菜肴,要有吃有剩。年饭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年味,是全家人向天地神灵的祈福。

团年之前,我家总是要先写好对联贴上神龛、大门、柱子,在门前的枋上挂上大红灯笼。红红的春联招来喜气,大红的灯笼迎接祥瑞。中堂家神台上点燃两根红烛,堂屋中间摆上方桌,四条高板凳各置一方。12盘大鱼大肉和两个火锅摆上方桌后,再举行简单的祭祖仪式。当地祭祖仪式称为“叫饭”,也就是请祖宗团年。祭祖仪式是桌的四方各摆上两个碗、酒杯和两双筷,在酒杯中倒上少许的酒,在碗里盛上少许的饭,再把筷子放在碗上。主持仪式的人说一声“祖宗们都来团年啦”,说完后,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把酒杯的酒倒向地上,之后再收起酒杯碗筷。祭祖仪式结束后,当家人喊一声,“放鞭炮,团年”,一家人才聚拢一桌吃团年饭。团年宴上,老少一家举杯祝福,互祝吉祥,禁说悔气的话。

吃团年饭结束,我还要端碗年饭,给屋周围结果的果树喂年饭。我拿着刀,砍一下果树杆,就给砍的口子里塞几粒年饭。边砍果树杆时,嘴里要自圆其说:xx树,开不开花?开花。结不结果?结果。结好多?用船拖。

傍晚,我、兄长和侄子,便去祖坟前“送亮”。

年味,是守岁的火,是对一年丰收的评说。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守岁。火坑里抱粗的干圪蔸周围围着干柴,火苗熊熊,一家人围坐大火旁。父亲煮一罐老茶,叨叨不绝老屋的故事,陈旧但不乏味。每一年守岁新鲜的话题,就是父亲叙说当年的收成,兄长、我和妻子、侄儿侄媳汇报当年的工作,儿子和侄子的女儿捧着成绩单向爷爷、向伯父叔父、向爸妈讨要压岁钱。

守岁到晚上12点整,全家人搬出鞭炮,便在场坝里燃放。新年伊始,用鞭炮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屋的周围,老远老远,到处都是火光,炮竹声和着山的回应声震响东南西北。

年味,是绵长的贺岁,是开开心心的贺年,

初一放鞭炮拜大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一家人都想大年日子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初一亲戚族人就来拜年了。从初一到初三,屋场鞭炮声不断,劝酒声从这间屋传到那间屋。父亲高兴,全家人开心;客人也说新年出行好。彩头就是天天开心月月好。

春节假日结束,但年味还在散发着,初九上九日,十五闹元宵。这有玩狮灯,点路烛,扎毛狗棚......

2009年之后,我和家人都在城市里过年了。购置年货,办团年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团年,守岁看春晚,逢年往北方看雪,走海南赶春。往时农村忙年过年的感觉和现在过年的感觉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往年的年味里掺杂盼望、欣喜、汗水,似有品年的味道;现在的年味里有丰盛、享受的浸蚀,祭祖上坟用鲜花代替鞭炮香纸,似有玩年的味道。随着2024年我国把"春节"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向联合国申遗成功,2025年国家年假延长,根植家、亲情、血脉宗亲、中国文化的过年味会更加浓郁。年味悠长,够老百姓开心的。

作者简介:柯兴碧,土家族,大学本科。中高五级教师,湖北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会员;省中语学会、毛诗研究会、诗词学会会员;州作家协会、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主编《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和文化》(2022年华科出版社出版);著散文集《一路乡情》《从教心语》。先后在国家、省州级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散文10余万字。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贾庆军丨徐林申丨黄光奇丨赵连友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

一、《家乡》传媒简介

二、《家乡》杂志招聘签约作家启事

三、《家乡》杂志温馨提示

四、《家乡》杂志声明

五、《家乡》杂志征集封二作家、封三书画家及专栏作家启事

家乡杂志社
《家乡》杂志官方wei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