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杂志来稿选登 ·散文:第一次看“春晚”丨董青春

文摘   2025-01-29 00:04   山东  
蛇来运转,鸿运新年





第一次看“春晚”

文丨董青春(江苏响水)






第一次看电视“春晚”,是1990年的春节。那时我们村里电视还没有普及,隔壁小老虎他哥腊月里娶媳妇时,女方陪嫁带来一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村里的小伙子们羡慕极了。

那年除夕,小老虎家的堂屋里早早地挤满了乡邻,没有凳子坐了,大家就坐到了墙边的床上、写字桌上,还有人在水缸上面加块木板坐在上面。我吃完年夜饭到他家时电视上的“春晚”已经开始了,我好容易在人群里寻个缝儿站稳了身子。

那时“春晚”的舞台远不如现在这样的绚丽、豪华和时尚,演艺人员的穿着也比较传统、朴实。那年“春晚”的节目精彩纷呈,特别好听、印象特别深的歌曲有李玲玉的《牧野情歌》、宋祖英的《小背篓》、杭天棋的《黑头发飘起来》以及李谷一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小品有严顺开和黄宏《难兄难弟》、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主角与配角》、赵本山和黄晓娟小品《相亲》。这些节目后来都成为了“春晚”的经典节目,歌曲传唱不衰,小品百看不厌。那年在小老虎家看“春晚”时,全村还没有一家装上空调,我在人缝里站了三个多小时,腿和脚冻得麻木了,因为第一次观看这么精彩的“春晚”节目,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声和欢笑声,中途没有一个人离场,全都一直坚持到李谷一唱起《难忘今宵》。

距第一次看“春晚”,已经过去了30多年。这期间,电视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先是黑白的,逐渐换成了彩色的。先是14英寸的,17英寸的,逐渐换成了45英寸、55英寸的,电视屏幕越来越大,图像越来越清晰、逼真,“春晚”的节目也越来越精彩。

就拿我自己来说,1998年结婚时花了2600元买了一台南京无线厂生产的熊猫21英寸彩电,那年年底是躺椅在床头看“春晚”的,老父亲开开玩笑说从先皇上都没有这样享受过。2008年我在县城买房,将电视换成了康佳35英寸彩电,而且安装了有线电视,收看频道多,图像清晰稳定,再不象以前房顶装天线时屏幕上经常“雪花飘飘”了。2020年换房时,又换了一台小米55英寸平板彩电,液晶屏、内置“小爱”、智能语音、无线投屏,而且改用了网络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近几年看“春晚”时,一家人盘坐在沙发上,品尝着茶几上的糕点、水果,欣赏着精彩的节目,连连感叹着时代发展快,生活太美好……

俗话说“一叶知秋”,从到邻居家去第一次看电视“春晚”,到现在几乎家家有了大彩电,可以看出几十年来农村经济条件、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追求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每年看“春晚”,我会从心底感到自豪和骄傲,感叹自己欣逢这好时代、好政策、好世道,过上了好日子。

作者简介:董青春,男,江苏响水人,记者政工师职称,1988年始发表文学稿件,曾在《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散文百家》《散文时代》《淮海晚报》《盐阜大众报》等报刊发表文学稿件多篇。1992年散文《本分》曾获得《人民日报》“黄河象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二等奖、《心中的圣地》《乡村麒麟唱》分别在2019年中国散文学会“海棠杯”全国散文大赛和2020年中国散文学会“品味乡愁”全国散文征文中获得优秀奖。2021年散文《周总理精神伴随我一路前行》在淮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贾庆军丨徐林申丨黄光奇丨赵连友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

一、《家乡》传媒简介

二、《家乡》杂志招聘签约作家启事

三、《家乡》杂志温馨提示

四、《家乡》杂志声明

五、《家乡》杂志征集封二作家、封三书画家及专栏作家启事

家乡杂志社
《家乡》杂志官方wei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