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唇齿记忆
文丨钱海(云南楚雄)
杀年猪,这是父老乡亲为“过冬”,为春节的一次全面准备,是父老乡根脉相连情感的一次检阅,是春节前村寨最盛大的狂欢、最奢侈的风景、最绝版的舌尖童话“合集”,是游子心中斩不断的一个结。一顿杀猪饭,撩起多少人思乡的情绪,一顿杀猪饭,拨起多少人唇齿留香的乡恋记忆,一顿杀猪饭,似一首悠扬的长诗,吟咏出多少澎湃在舌尖上天长日久的“一碗情”,一顿杀猪饭,让乡村永远都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
过年杀“年猪”大家都熟悉。立冬刚过,父老乡亲们磨刀霍霍地做准备,便让整个乡村沸腾起来。在年猪们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中,让人感觉到整个村的每一缕空气都在加速流动,每一个人的呼吸也跟着加速,整个村庄似平静的湖面丢进一颗颗石子,变得涟漪不断。远方的亲友和左领右舍没让年猪白白“献身”,大家聚在一起,把糟在心中一年之久、想说愁找不到机会说的话重复了再重复,把一百年前到一百年后血浓于水的盘根错节关系理了再理,直到整个村庄都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嘈杂了一整天的年煮饭大幕才意犹未竟地慢慢合拢。
凉拌猪头、炸猪排、小炒肉、高丽肉、千张肉、猪下水炖萝卜、猪肝生、酸腌菜炒猪血、油炸猪皮、酥肉、芹菜姜丝炒旺子……一头猪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能在餐桌上找到。一桌活色生香的杀猪饭唤醒多少人对农村的美好记忆?这是谁也无法不说清的话题,就好比何时起农村开始流行杀年猪一样,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然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多元化,杀年猪早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乡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杀年猪,还有杀年羊,杀年驴,杀年牛。倘若只晓得杀年猪,只能说明一点,说明你跟农村“失联”太久,你太out(落后)了。
借着吃年煮饭之际,再一次走进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才发现,冬至前后,响彻乡村的上空的除了年猪的绵长的嚎叫,还有年羊短促的呜咽,还有年牛浑厚有力的作别之声。八仙桌上忙得不亦乐乎的是杀年猪的,在歪脖子树下是杀羊的,宽敞的水泥地面上牛儿四脚朝天,已被开了膛破了肚的是杀牛的。好一场以宰杀为主题的竞技活动就这样在村中的道场无声地展开。你杀你的猪,他宰他的羊,我剥我的牛皮,大家各行其是,村庄变成了“屠宰场”。
杀猪的人家请吃年煮饭,宰羊的人家请吃年羊饭,杀牛的人家请吃年牛饭,感觉像误入城市的饮食是文化街,都被一个“年”字拴着。一头猪、一头羊、抑或一头牛都在一顿隆重的聚会后所剩无几。可乡亲们在乎的不是这个,在乎的是煮几大锅,剩几大盆。羊儿的个头小一点,排场自然小一点,猪儿的个头稍大一点,排场自然要大一点,数牛的个头最大,排场自然最大。吃了东家吃西家,吃年羊饭,吃年猪饭,还是吃年牛饭,这个单项选择题的选择权由村民做主。杀年羊和杀年牛的悄然火热,让整个冬天父老乡亲的肠胃都享受着无比“奢侈”高级别待遇。
相比之下,杀年羊年牛的家庭要少一点,但与日俱增的态势却不可阻挡。放血、剥皮、剔骨,根据部位的不同,一刀一刀的分解,哪里是腱子肉、哪里是牛腩肉……。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黄牛要被一把锋利的刀子严格区分开来,要保证每一根骨头上不残留肉,无异于外科医生的一个超大型手术,无异于一个雕刻家完成一项大型的雕塑,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言而喻,绝非杀一头猪一头羊所能相提并论的。
年牛饭的加工比年猪饭复杂,讲究要多。牛大腿上的腱子肉做成卤牛肉,切片装盘,不但好吃,美观上也无可挑剔;牛腹部和牛肋处的牛腩肉是红烧的首选;牛背上的脊肉较嫩,是做汤和烧烤的不二之选;后腿肉肉质结实,炒、炖、红烧都可;牛筋和牛板筋由嚼劲,是烧烤的精品;牛肚牛肠牛胃等小水炖萝卜老少皆宜……。一头牛在根据部位的不同,妙用各不相同。牛羊是乡村纵横沟壑中的“游侠”,他门都有一个强健的体格,都有一身光鲜亮丽的“外衣”,都有能够“飞檐走壁”强健有力的四肢。“运动健将”的角色使得它们的肌肉要特别一些,肉质要细嫩一些,蛋白质含量要高一些,脂肪要低一些,钾、钠、铬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一些,舌尖上的感觉要好一些。
红烧牛肉、牛凉片、小炒牛肉、炸牛排、炸牛肠、回锅牛肉、烤牛肉、牛下水炖萝卜、粉蒸牛肉……。翻阅着微信群中年牛饭丰盛的图片,回味着年牛饭归来唇齿留香的大餐之美,想象着年牛饭现场人声鼎沸的场面,蠢蠢欲动的心和馋涎欲滴的胃早形成攻守同盟,飞到生我养我的小村,和着一波一波涌上口腔的口水,品尝着虚无的年牛饭,感觉幸福无比。
吃年猪饭、吃年羊饭、吃年牛饭,整个冬天,父老乡亲的肠胃都被好饭好菜好酒伺候着。冬天里,耳畔一次次响起猪羊牛的叫唤声,声声叫唤似来自故乡的一封封家书。此刻,村庄里的唇齿记忆早已在我味蕾上翻涌,回味无穷,让我归心似箭。
作者简介:钱海,男,汉族,迄今在《少年文艺》《作文通讯》《文学港》《中国地名》《青春期健康》《城乡建设》《西部大开发》《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滇池》《泉州文学》《椰城》《都市》《金沙江文艺》《含笑花》《凉山文学》《帕米尔》《国防时报》《南方教育时报》《云南日报》《天津日报》《青海日报》《石家庄日报》《绍兴日报》《包头晚报》《桂林日报》《临沧日报》《楚雄日报》等报刊刊载文字150余万字,获《绍兴日报》“康乐杯”征文大赛二等奖,“顺德杯”中国工业题材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福建省作协“逢时杯”文学奖,“冯梦龙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等奖项200余个(次)。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