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杂志来稿选登·散文:乡愁里的年味丨张耀宇

文摘   2025-02-02 06:31   山东  
前程巳锦,巳喜临门

乡愁里的年味

文丨张耀宇(甘肃景泰)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月刚开始,心里头开始惦记起小时候唱过的《春节童谣》,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乡下农村走一走,看一看熟悉的村庄,寻找乡愁里的年味。故乡位于腾“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格里沙漠边缘,属于引黄灌区移民安置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才有了人烟,后来几经乡村合并,现归属草窝滩镇管辖,村子四面环山遍布着石灰石矿,由于八九十年代人为地过度采伐,满目疮痍,好在村子有个诗意的地名叫“八道泉”,环绕其周围的丰泉,红柳泉等与泉水相关的村庄,总令人听后浮想联翩,无一不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命之源水的渴望和图腾。

记得三岁那年,全家跟随政府组织的移民队伍,从寿鹿山下的绿化大队,搬迁到了黄沙弥漫的引黄一期工程,一个叫“八道泉”的安置点,住进了乡民们先期平整土地时挖好的“地坑子”里,晚上点着煤油灯,土炕上铺着隔潮气的竹席子,一家六口人蜷缩在不到二十平米的地坑子里艰难度日。那时候虽然日子过得苦,但邻里和睦友善,与自己同龄的小孩子也多,一到过年整个村庄里面人气非常旺。

小寒节气一过村东头的土坎上就挖下了临时的“锅锅灶儿”,支起了一口直径超过一米,从附近部队军营里淘汰下来的大铁锅,开始了村子里一年中最隆重的杀鸡宰羊和拾掇年猪的仪式。那个年代还刚刚包产到户,村庄里最有威望的人是生产队长,大队下面设了好几个小队,我们庄子是第三小队,小队长是我远房的一个舅舅,将近一米八的个头,也是十里八村少有的文化人,头脑灵活的他组织能力很强,事无巨细地热心为村民服务,拾掇年猪前按照各家的实际情况,早早就在他那里排上了号。由于条件限制,每天只能拾掇两头猪,全村几十户每家都养有一头年猪,所以从进入小寒开始到大寒的二十天时间里,当小队长的远房舅舅,每天都带领着一帮人,乐呵呵地在村东头忙活着。

轮到我们家拾掇年猪的日子,天刚刚麻麻亮,还在被窝里的我就被一阵年猪的叫声吵醒,连忙从土炕上翻起身,穿上厚厚的土布棉衣棉裤和棉鞋,撒腿就往猪圈边上跑,还没有站稳脚,只见母亲喂养了整整一年的大肥猪,在猪圈里被家里专门请来帮忙的人撵得惊慌失措,四处乱跑。力大敦实的邻家张大哥瞅准机会,一个箭步,犟劲的双手抓住猪的耳朵,往怀里使劲一拉,一头一百四五十公斤重的大肥猪轰然倒地……

清晨,宁静的村庄就被年猪的叫声打破了,大伙儿一鼓作气抬起年猪,拉在了架子车上,迅速地转移到了村东头的场地,只见土坎边的“锅锅灶”旁,几块木柴烈烈燃烧,红红的火苗舔着大铁锅,雾腾腾的热气从锅盖的缝隙里缭绕上升,忙活了一大阵子,憋足了劲儿的小伙子们,终于可以放松地缓下一口气了。这个时候大铁锅里的水温刚刚好,收拾完家务后赶来的妇女们,在小伙子们的助力下,将年猪从架子车上缓缓抬着放进了大铁锅里,上下左右翻滚着开始烫猪毛,满头大汗的远房舅舅此时,正陪着热心肠的雷大伯和帮忙的小伙子,蹲在“锅锅灶”旁烤火抽烟,缓足了劲儿还要进行最后一个环节剃肉和洗肠肚。年猪浑身上下都是宝,除了小伙伴们喜欢玩的猪尿泡外,都被做成了美食在过年的时候享用。

小时候庄子里人多,每家每户兄弟姐妹多,加上移民到灌区的父辈们正值壮年,不愁找不到手艺人,木匠,铁匠,砖瓦匠应有尽有,就连拾掇年猪也分工明确,光屠夫就有两三个,各家的家庭主妇们也很团结,不用招呼,主动戴着套袖和围裙来帮忙,细心的李家父子清洗猪肠肚是一把好手,经他们父子洗过的肠肚,别人根本挑不出毛病,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小伙伴也不闲着,竟也主动承担起了抱柴烧火的任务。

一帮人忙活了一上午,到了吃晌午饭的时候,年猪就被挂在了库房的架子上,家里厨房的铁锅里,煮着年猪身上新鲜黄圈肉和心,肝,腰子和肺混合的香味,飘满了农家小屋,手擀的血面整齐地铺在案板上,村里有讲究猪脖子那一圈的肉,必须用来招待屠夫和帮忙的人,于是酸菜炒肉片,鲜切猪肝,色香味俱全的手擀血面很快就端上了桌。帮忙的人收拾完工具简单洗漱过后,大家围坐在炕桌旁,开始享用一桌子的美食,其乐融融。小孩子是上不了桌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坐在土炕上用餐,嘴边上的哈喇子都出来了,等到大人们吃完离去后,一窝蜂地扑向炕桌子,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一顿饭是一年中最实落的,平日里清汤寡水的生活,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吃过饭后,还有一项任务要我去完成,就是端着早就盛好的几盆血面汤饭,送到村子里还没来得及杀年猪,有老人的邻居家里去。

每当想起挨家挨户送血面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满眼含泪,如今村子里那位热心肠的远房舅舅和热心肠的雷大伯,早已先后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却久久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说起他们为村里做的好事来如数家珍。虽然现在村子里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爱人,人帮人的氛围却渐行渐远,养年猪的庄户人越来越少,即使拾掇年猪,也找不到几个行家的人来帮忙了,只能拉去村子外机械化的定点屠宰场。小时候挖“锅锅灶”的土坎,早就化为了平地,再也看不见红红的火苗舔着大铁锅,雾腾腾的热气从锅盖的缝隙里缭绕上升,拾掇年猪的热闹场景了;寒冬腊月里,就连想听一听年猪的叫声,也成了一种奢望……

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长大了却无比怀念童年的快乐与纯真。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真正明白,不是长大了的人傻,正是因为回不去,才弥足珍贵,才无比回味着过去,回忆着小时候的天真与烂漫,不愿接受现实的残酷。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是一边不甘心,却又一边妥协着,后来才知道,只要活着,平凡和孤独才是常态。

小时候一过腊八节,我和同伴们一边唱着《春节童谣》,一边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望过年。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放鞭炮,吃上香喷喷的猪肉饺子,一直盼到了除夕夜才罢休。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年是母亲在砂锅里炖煮着的香味,年是父亲从集市上买来的花炮,年是家里长辈给的压岁钱,年是穿新衣服洋溢的笑脸,更是春节联欢晚会上传来的欢笑声。

长大了,却又害怕过年,年成了自己眉头上逐渐加深的皱纹,年成了父母期盼儿女平安回家过年的眼神,年成了繁华都市商场里的熙熙攘攘,年也成了亲友相聚时互相攀比时的低眉顺眼。

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

每个人记忆中的年味,各不相同,当我站在小时候滚过铁环的晒麦场上,远望着对面山坡上,勤劳的父辈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下地干农活时,用双脚踩出的那条小路被残雪覆盖,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乡愁。

在这个不惑的中年,寒冬腊月里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踩着积雪,心中竟有莫名的兴奋和激动。这人生的路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年又一年,悟了一段又一段,生命里最难忘的时光,都留在了这个叫“八道泉”的小村庄,这里不仅留下了童年的回忆,还有乡亲们在艰苦日子里,同舟共济,和睦相处,许许多多个温馨年味的记忆。

每每想起这些,总会让我释怀那些过往岁月里,遇到的种种不如意,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让自己更加明白了生活不是电影,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没有什么岁月的波澜,过的简简单单,就是好日子。

作者简介:张耀宇,男,汉族,七十年代出生于陇上寿鹿山下,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现为景泰县文联作协副秘书长,嘉峪关市作协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首都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有千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见诸军内外主流报刊杂志和新媒体,现居于西北小城一隅,为“戎峰阁主人。”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贾庆军丨徐林申丨黄光奇丨赵连友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

一、《家乡》传媒简介

二、《家乡》杂志招聘签约作家启事

三、《家乡》杂志温馨提示

四、《家乡》杂志声明

五、《家乡》杂志征集封二作家、封三书画家及专栏作家启事

家乡杂志社
《家乡》杂志官方wei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