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
文丨武跃平(山西武乡)
又到年终,节日氛围渐次拉满,写春联成了如今过年为数不多的仪式感。铺纸蘸墨间拉开了年的序章,那浓郁的墨汁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那鲜红的宣纸的色彩就是年的色彩,那尽情的书写的快乐就是年的快乐。春联就像一条长长的线绳,一头牵着旧岁一头挂接新年,一头牵着过往一头连接将来。
表舅是村里的民办教师,经常戴一顶红军帽,说话和气,为人温雅,一辈子没有结婚。小时候每到小年之后,家家准备好红纸邀请表舅前去写春联。炕上一张方桌,桌上一盏墨碟,碟上一枝毛笔,旁边一本《春联大全》和裁剪的地整整齐齐的红纸。表舅盘坐在炕上边笔走龙蛇,边跟大家谈笑风生。一幅幅春联、横批、碾磨条、家畜贴在欢声笑语中跃然纸上。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写大楷、小楷,每篇都是同学中被老师画红圈最多的。父亲要求我自己写春联,但是苦于没有《春联大全》,不知如何找到书写内容。翻遍了语文课本,筛选了几句看上去喜庆的七言诗句便写了上去,也将就着辟邪迎春,护得新岁安康。
初中念书的时候,学习用功不勤,班主任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回村里写春联。”那应该是民办教师表舅的命运,一辈子走不出山村,讨不到媳妇。这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应该收录在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里。那时候想着,即便是回村里写春联,也应该写的要比表舅好。自那时起我便开始学欧阳询、米芾、赵孟頫、二王等,临习《九成宫醴泉铭》《蜀素帖》《兰亭集序》等碑帖。更加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岁月更迭中没能如班主任老师所愿,如今写春联已不是必不可少,印制精美的春联代替了手写春联,大多数家里都张贴印制的春联,我这个本来希望成为村里写春联的接班人也化作了泡影。好在我还在坚持写春联,写过50米长的超长春联,也常常写普通的家用春联,用笔墨传递对新春的期盼和美好的祝愿。
把诗句当做春联的往事成为了一个“不堪回首”的心结。至今还记得曾经找过的与春节毫不相干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云云。为了了却这个心结,我在试着撰联,书写自己的联句、张贴自己的作品、寄予自己的祝福大概是对年的最大尊重,是对未来最虔诚的希冀,是最浓郁的年味。我九岁入学一年级,没有学习拼音的基础,导致现在都分不清前后鼻音、声母韵母、一至四声。平仄问题成了最大障碍,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声调,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但是看着自己写的:
甲辰辉煌当陈酒,乙巳功成入史诗。
举杯宴饮辞旧岁,把盏言欢贺新年。
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齐迎幸福年。
又有些许的小确幸。
以前我们过年所有的东西都要动手做,写春联、磨豆腐、蒸馒头、剪窗花……,墨香味、豆腐味、馒头味、红纸味就是浓浓的年味。如今我们都在唏嘘年味的缺失,大概在于一切的东西都是成品,缺失的就是亲自动手带来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所给予的年味。
作者简介:武跃平,男,1984年生,山西武乡人。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