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快乐
文丨潘大放(江苏泗洪)
2025年的1月16日,是我最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第十五个年头的忌日,渐近此日思念日甚。思念越甚,关于父亲的回忆就越多越深。这里略记能表现父亲快乐情感的几件事,以作怀念!
一
我的家在解放初期属于深度贫困的贫苦家庭,穷到你可能无法想象的程度。小时候听奶奶讲,家里早先连一个栖身之所都没有,一段时间一家人只能栖居在一个族中长辈提供的一个半坡的草庵棚内,后草庵棚失火便流离失所。奶奶讲,生小姑时适逢天降小雨,生产中的奶奶头顶上只有一张破旧的芦席遮挡。家中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祖父肩挑一些小土窑烧制的陶瓦罐、陶盆碗等走街串巷换点钱物,吃食不足时只能饥一顿饱一顿地忍受着。土地改革后,家里分到了一些田地,生活得以改善。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同生产队社员的共助下,家中相继垒起了六间两进的简易土坯房,让一家人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我小时候就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长大。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后,日子越过越好,1983年秋,家里用农村小土窑烧制的青砖青瓦翻建了三间前屋,1987年秋又用从苏南运过来的大轮窑烧制的红砖红瓦翻建了三间堂屋和一间锅屋,推倒了原来的土院墙,换成了红砖砌就的新院墙,居家住房旧貌换了新颜,成为全村为数不多的住房全部为砖瓦结构的人家。此时我印象中的父亲,每日尽管忙忙碌碌,但春风得意的笑容与欢快的步伐着实让人感受到了父亲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
二
祖父、母一直是跟着我们家一起生活的,大集体时,家中人多劳少,父母亲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我们兄妹多由祖父母照看,祖母还负责做饭,等到我们都长大点的时候,祖父主要负责放猪,每年可以帮家里增加上百块钱的副业收入。祖父母虽然一直身体很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的下降,季节转换时,偶有伤风感冒也并不意外。记得有一次,祖父生病需要挂水,而祖父一生最怕吃药打针,挂水时手总是不停地甩动,父亲和二个伯父便只好轮换用手握着祖父的手,直到把水给挂完。那几天,父亲每日总是心事重重,担心着祖父的病情,不断跟医生寻问病情,交流治疗方案,因为父亲也曾参加过乡村赤脚医生的短期培训,常见病治疗多少知道点。经过几天治疗后,祖父的身体逐渐恢复了正常,父亲的脸上也能看到笑容了,这时,父亲每天从田里干活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祖父想吃什么,然后吩咐母亲去做。看到祖父身体恢复如常,父亲又能每天愉快地做事了。祖父母有什么需要时,尽管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亲总会想办法尽量满足。父亲对祖父母的敬与孝,我们一直都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
三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能让家中的子女全部读书的为数不是太多,因为生产队时,家家孩子都比较多,大人要去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家里一般都是大孩子带小点的弟妹,还要帮着大人做些家务。我们家兄弟姊妹则全部被送到学校读书,而且鼓励能读尽读,尽其所能地读,父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负担重而要求哪个孩子放弃学业回家帮助生产劳动。弟弟和我相继考入师范学校,二妹也上了西安的一所电子学院,这是家里的荣耀,也是父亲的骄傲。记得我把已拿到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消息告诉父亲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连声说到“谢天谢地!谢天谢地!”其时我想,真正应当感谢的是敬爱的父母亲,没有二老的辛勤付出与鼓励,哪有我们的今天。那段时间,每天都能听到父亲哼唱小曲的声音,走起路来更是带着一股劲风,干起活来更加不知疲倦。我知道,那是对自己努力付出的肯定和回报,他老人家内心的快乐我能够体会得到。
四
在我们这个家族中,父亲是一个能够主事的人,家族里的大事小情离不开父亲的参与,红白喜事要他操持,家庭成员间伴个嘴吵个架的也要来找父亲评理调解。印象中,父亲除了每天不停地干活外,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这些事务上。记得父亲随我进县城居住后,还不时地会念叨东家跟西家以前有过什么矛盾,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还会引发冲突等,担心完东家又担心西家,心里总有放不下的事,我曾劝说过他,离开老家了,不要再去操那么多的闲心。他总会说,一个家庭、家族还有邻里一定要和睦,和气生财,只有和睦才能家族(庭)兴旺。有二次家里的邻居为了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竟然找到县城来寻求父亲的支持,请父亲回去帮助调解处理。每当看到父亲为调解好邻里矛盾后面露喜悦时,其实我的内心也会随之欣喜。每次回老家时看到左邻右舍主动热情地来跟父亲打招呼时,我总是站在一旁替父亲感到高兴,觉得父亲为他们的操心是值得的。每次回老家,在饭桌上看到家里的兄弟们向父亲问这问那的时候,我也总会看到父亲的耐心解答,感觉得到父亲被需要和被尊重的满足与快乐。
父亲一生勤劳、和善,上敬长辈,下恤子孙,敢于担当,也能委曲求全。他的离去虽显突然,如他的个性,行事果断,但却让子女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以致至今自责,没能给他定期体检,尽早发现病情,尽早干预治疗。不过回头想想这或许也是一种福报,毕竟离去突然,所受痛苦相对较少。
父亲的突然离去是我们永远的痛、切肤的痛,但他的精神我们会永远传承!
作者简介:潘大放,江苏省泗洪县人,退休职工,曾在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多篇。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